岭大研究显示本港庙宇焚香污染物严重超标

2021年9月10日

岭大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王沛欣教授公布其庙宇空气污染指数的调查结果。

岭大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王沛欣教授公布其庙宇空气污染指数的调查结果。

岭南大学(岭大)科学教研组一项有关本港庙宇焚香的研究显示,个别庙宇室内和室外的微细悬浮粒子(PM 2.5)指数於高峰时期,分别是本港的限制标准的6倍和4倍,而庙宇愈多的地区,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亦较高。研究团队建议於庙宇内安装雾化装置,减少焚香烟雾扩散,以及改用以无毒物料制作的香烛。

 

现时本港约七成庙宇都位於市区内,部份更临近住宅及商业区,故庙内的焚香带来的空气污染有机会影响区内人士。有见及此,岭大研究团队於2020年对全港366间庙宇进行地区分布分析,并於人流较多的庙宇内放置监测仪器,以收集数据。

 

岭大研究团队使用政府於2001、2006、2011及2016年公布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数据,对比不同区分的庙宇数目,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庙宇指数及其他环境因素(建筑物密度、绿化密度及水体密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庙宇指数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庙宇的数量愈多,该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也较高。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座落於葵青区的老围及葵芳的庙宇分别有17座及3座,两区当中每100名死亡人士当中分别有32名及27名死於呼吸系统疾病;而筲箕湾及鰂鱼涌则分别有5座及1座庙宇,两区当中每100名死亡人士当中则分别有31名及18名死於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研究团队亦於2020年1月至3月期间,分别於港岛西、港岛中、九龙西及九龙东五座人流较多的庙宇进行空气监测。团队分别於庙内、庙正门外及庙外的社区放置空气探测仪监察PM 2.5的24 小时浓度状况。结果发现,大部份庙宇於繁忙时段,庙内及庙正门外的PM 2.5浓度均超出本港(75微克/立方米)及世界卫生组织(2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当中有个别庙宇於高峰时期的PM2.5指数更达446微克/立方米,是本港的限制标准的6倍,更是世卫标准的18倍;而另一庙宇的正门外PM2.5指数亦达至299微克/立方米,分别是本港及世卫标准的4倍及12倍。

 

领导是次研究的岭大科学教研组助理教授王沛欣教授指,庙宇焚香对本港空气污染有重要的影响,但却一直被忽略,未有算进空气污染的指标计算之内。她说:「本港庙宇数目於过去100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反之其周遭环境却一直在改变,有部份住宅更建在庙宇旁边,故此庙宇的结构及庙宇周遭的城市规划对附近环境带来重要影响。虽然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和空气污染的元素很多,但从数据所见,庙宇烧香带来的长期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她指出,本港庙宇建筑分为全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等,建议政府於不同结构庙宇周边更新城市规划时能制定相关指引,如订定适当的空间距离或抽风要求;而太接近民居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庙宇,建议减少其户外焚香次数,或只容许於特定日子或时间焚香。此外,庙宇亦应参考其他东南亚地区的做法,於庙内安装雾化装置,定时自动洒水,减少焚香烟雾扩散,以及使用以无毒物料制作的香烛,减少对信众和社区人士的健康影响。至於邻近庙宇的居民,应尽量减少开启面向庙宇的窗户、定期清洗冷气机过滤网,以及考虑使用空气净化机,改善家居的空气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