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簡佩珊

4aac350f238a93bc710949f9965020b8.jpg
19617add817faffce90e93e3e476c3d3.jpeg
深度遊屋邨 為香港留下重要記錄
在重建的時代巨輪下,舊式屋邨已愈來愈少 - 鐵皮滑梯的的公園遊樂場、應有盡有的老舊辦館、守望相助的鄰里關係,盛載著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人把握機會去「打卡」拍照,嶺大中文系出身的簡佩珊Aiko選擇在「打卡」之餘全面「記錄」,為這些一幕幕正逐漸消失的香港風景留下印記,在2022年6月設立Facebook專頁「遊走香港屋邨誌」,以走訪全港258個屋邨為目標,望以照片及文字紀錄今日香港屋邨面貌。

遊走屋邨旅程 緣於記者工作
Aiko認識的同學大多在畢業後都成為教師,但她有感自己不適合教書,決定以興趣主導,達成小時候那篇「我的志願」—— 加入旅遊飲食雜誌《U Magazine》當記者。她慶幸自己有中文系的背景,協助她在追夢的路上走得更順遂。Aiko初入行是當本地遊記者,入職不久就接觸到一個新欄目,專門介紹香港公共屋邨,她表示自己在東涌逸東邨長大,但她一直對屋邨沒有特別感受,直至新欄目的出現,讓她以不一樣的角度去欣賞和了解屋邨,開啟了遊走屋邨的旅程。當時她用排除法,熱門屋邨如彩虹邨、南山邨、勵德邨、華富邨……,太多人寫過,珠玉在前有壓力,所以她故意避開不寫。屯門大興邨是她下筆的首個屋邨,她開玩笑地表示原因很純粹,就是藝人鄧麗欣Stephy住過,直到後期做資料搜集,發現全港只有大興邨及觀塘順安邨採用大十字型的大廈設計,這一點令她很雀躍,決定一探背後的故事。「我選擇比較貼地的屋邨去寫,感覺是你家旁邊已經有的那一片風景,在這片風景的背後,其實有很多細節是等著我們去發掘。好像上水彩園邨,當年是很多自由行會經過的屋邨,我會想去走一走,感受一下住這裡會是怎麼樣。」

記錄舊屋邨拆卸前的時光
遊走屋邨的旅途並非一路到底,Aiko當了幾年記者後,中途出家轉做公關及數碼營銷,幫客戶介紹服務或商品,及後疫情期間,筆下技癢,想寫些與香港本土特色的題材,其中一個是屋邨,而當時寫的文章反應又不俗,她便開始全心全意專注寫屋邨。那時候為了要兼顧全職工作及專頁,Aiko養成早起的習慣,每日會提前六點起床,藉以爭取時間更新專頁,然後再去上班。訪問當日,她表示已遊走超過170個屋邨,筆下屋邨近百個,在記錄方面也有無形「時間表」 ——即將清拆或政府宣佈重建方案的屋邨,均會列入優先名單,例如石硤尾大坑西邨,居民和租戶已早於去年3、4月搬遷,又如觀塘花園大廈預計2025年起清拆重建,同樣都會先記錄﹔其餘屋邨則會按照個人喜好,隨心行隨心寫。細數其中一個有意外收穫,如天水圍天耀邨就讓她對這個地方有重新認識。她興奮地分享:「從沒想到天水圍有Y型樓,這是80年代最常見的樓宇設計。翻查資料,原來天水圍很早就發展,天耀邨早在1992年建成、1995入伙,屋邨更有水池和園林景緻,看起來很不錯。」至於近年新落成的屋邨 - 健明邨,其背後歷史背景令她喜出望外,「以前國民黨在調景嶺設有基地,這點很多街坊都不知道,我會很開心自己在遊走過程有新發現,可以與大家分享,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尋找屋邨背後情感連繫和共鳴
屋邨容易被負面標籤,在屋邨長大的Aiko對此看得很淡然。她認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地方,都是銅板兩面,有好有不好的。「屋邨是有千瘡百孔的一面,例如早期鹹水樓醜聞,到現在有人會說很多阿伯在屋邨聚賭,我不能抹煞這些事情的存在,但因為屋邨是一個平台供人去居住,說到底最重要是『人』,因為人不同的特色,才建構到今日的社會。」Aiko所強調的重要因素是「人」,其實在遊走屋邨的旅途上,也增加了Aiko與其他人的交流機會,回憶有次想找樂華邨揭幕儀式的相片,又想查證一些資料,翻看期刊又苦無答案,於是就上網求救,結果有數位讀者解答了,其中一個就是任職建築師的讀者,認識至今二人還經常交流部分屋邨的建築圖。又有一次遊走葵盛西邨前,得到很久沒聯絡的攝影師舊同事主動聯繫,主動請纓陪伴走訪住過的葵盛西邨,在該次遊走的過程中,不論是保安員還是街坊都熱情地向他們分享屋邨的點滴,令Aiko收穫甚豐。
 
全職寫作 用真實感受說故事
隨著時代變遷,重建巨輪悄然而至,Aiko坦言感覺複雜,慨嘆自己遲了開始,未趕及記錄蘇屋邨和美東邨。她認為重建一事避無可避,始終香港有住屋問題,加上部分舊屋邨如彩虹邨的石屎剝落問題嚴重,只能夠在趕在重建之前記下點滴,不想自己將來後悔。本著記錄香港的初心,專頁設立至今不到兩年,已累積近2萬followers(追踪者),她坦言一開始的確下過苦功,每發佈文章,便會分享到街坊的專頁群組,久而久之現在一有新文章,街坊們便會主動分享,成功累積到一班讀者。
為專注籌備與屋邨相關的新書工作,Aiko在數月前辭去全職工作。沒想到健談活潑的她,過往曾因自卑而質疑自己,後來想辦法和自己和解。「我沒有archit(建築)底子,又不是主修history(歷史)、geog(地理),總覺得能力不如別人,後來想了想,我自己的感受都可以是一種presentation(表達方式),都是一種能力。」現在的她想通了,笑言自己作為文字工作者,出書便算是成就解鎖。現時尚未遊走的屋邨不足100個,Aiko已雀躍到分享完成屋邨記錄後的計劃,「一個是寫工廈,另一個是寫居屋,但工廈需要以專題形式,亦要多做採訪,我覺得好好玩,因為我喜歡學習新事物。」

訪問尾聲,Aiko提醒師弟妹珍惜在大學讀書的時間,並要想想自己想要做一個怎樣的人。「若果仍未知道路向也不要緊,趁人仍年輕就放膽試多點東西。即使結果未如預期,但起碼當中經歷和感受是獨一無二,對你日後人生也總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