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经济学系的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有助学生运用全球视野深入了解金融行业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金融行业里,建立跨国业务及作跨区投资,已是常见的现象,而其在世界舞台上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岭南大学国际银行与金融科学硕士(MIBF)课程常务主任黎云龙教授的分析,金融服务和国际银行的业务将会持续增长,这同时意味着,在未来数十年,香港将继续担任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 因为香港地理位置优越,并有可引以为傲的工作效率和基建。
黎教授表示:「随着金融行业越来越依赖科技带来更高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工商界未来必会面目一新,而另一趋势,就是客户会要求更全面、更个人化的定制服务。 」
伴随着中国近年的经济起飞,把商机引进内地机构,一些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香港,然而,黎教授深信,香港仍会在当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只要中国仍在提倡与西方不同的体系和运作模式,香港还是能发挥『桥梁』的作用的。」黎教授说。
除了专业知识和处事手腕,今时今日,要在金融界取得成功,「国际视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岭南的国际银行与金融科学硕士课程,正就能让学生获取扩阔眼界的机会。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涵盖的课题广泛,而校方除致力缔造多元文化的教学环境外,更拨款100万元作奖学金及学费减免、申请专业机构会员资格的津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受惠,能到海外实习和游学。
于岭南修读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前,Andres Cuellar曾于哥伦比亚国家频谱管理局担任经济分析师,他坦言,这个硕士课程让他眼界大开。 「修读MIBF这个异常独特的课程,可说是改变了我的一生。最初,我感受到一种文化冲击(因为这里的教学方式跟我以前的经验是截然不同的),但各类型的课堂,确能给我适当的指引,让我能对香港的银行及金融业作更深入的了解。」
求学期间,Andres Cuellar加入了金融专业协会,及后更到日内瓦实习,为修读的时光增添难忘的经历。
黎教授说:「毕业生所领受的不只是职业道德和全球公民意识,还有的就是对行内法律和监管环境的深刻理解。」
跨科教育
为了装备学生,让他们能面对现实中的挑战,课程里不乏流动性高的的课程结构。黎教授说:「金融业希望招揽一些拥有广泛技能的员工,因此,应用跨学科知识的能力至为重要。」
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共有20个科目,课题涵括企业财务、宏观经济学、会计、风险管理和衍生工具等范畴,设法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取得平衡。
此外,学校会定期举行研讨会,邀请行内专家分享对于投资银行、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经纪业务、电子金融等方面的卓见。近年的毕业生反映,这些实用的最新资讯,在他们求职时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
2016年毕业的Lin Zhimin说:「我现于全球规模最庞大的货币经纪公司任职,负责处理商业和投资银行的交易。从MIBF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跟现在的职务息息相关,让我工作时能得心应手,效率因而大大提高。现于香港Tullett Prebon工作的Lin Zhimin说。
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的学生须修满30学分始可毕业,并要在「企业金融」、「国际」、「投资」、「金融机构」和「量化分析」)五个核心范畴中各完成一个课程。
对于希望继续钻研学术的同学而言,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亦不失为铺垫研读博士学位的良好基石。同学可完成与法国、西班牙、瑞士或英国知名大学合办的双硕士学位课程,在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内获得两个专业学术肯定。
一生受用
「我们的毕业生素以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闻名,这些技能,对于在银行及金融界,以至在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里工作的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黎教授说。
申请报读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一般需具相关领域的本科学位,但其他同等相关的学历则将视乎个别情况作考虑。黎教授补充道:「我们也会考虑录取具各式各样背景和工作经验的申请人,但可能会要求他们在入学前先修读预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