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ite Background

中醫如何認識新冠病毒病

COVID-19

 

鍾偉楊   註冊中醫師 

[2020-08-30]

 

中醫認為本病與古書描述的疫症相同,由「天地之癘氣」所致,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且病狀相似,並按照一些規律在體內傳變。雖然病毒從口鼻而入,但受襲的不獨肺臟,亦可影響消化、神經等各個系統,影響體內氣機通調,甚至營衛氣的循行,故本病需從整體角度論治。 

 

與西醫不同的是,中醫著眼點往往不在病毒本身,更強調天時及地域的差異,以及患者的正氣盛衰,決定治療方法和判斷轉歸。 

 

正氣的顧護 

 

中醫對疫症的易感人群也有論述,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認為正氣不足的人除了表現虛弱,易感外邪;倘若得病,預後也差。故此時刻「顧護正氣」是對抗疫症,強身保健的大原則。然而「正氣」涵蓋內容並非單一,不同體質的人,護養正氣方法亦有所不同。 

 

參考今年初華中地區的調查所得,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病發初期的體質分類以痰濕質、陽虛質為主,氣虛質及陰虛質次之,其後病情發展亦以濕濁內困為主,故此早前國內中醫專家推薦「武昌模式」,讓社區全方位使用中醫藥方法干預,行之有效:使用的藥方以溫陽化氣、袪痰除濕為主,如蒼朮、紫蘇葉、藿香,輔以益氣養陰,如黃耆、五味子等。此外,常於中脘、足三里等穴處施灸,亦有溫陽益氣袪濕的效果。 

 

唯香港處於嶺南,時地與方藥不盡相同,如用之調理體質,宜請先諮詢中醫。但是,良好生活習慣,如戒生冷、少滋膩、忌煙酒、避冷氣、勤活動、妄作勞,保持充足休息、二便暢通、心境恬靜,均是減少痰濕積聚、提升正氣的方法,看似簡單,在抗疫時間亦不忘重視。  

 

中醫治療:以「化濕」、「解毒」為核心 

 

國內憑藉比較成熟的中醫藥體制和條件,早在疫症初期已有中醫專家進入前線介入診治,制定中醫治療內容並納入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之中,甚至建立以中藥為主的方艙醫院。總結專家經驗,新冠患者早期主要出現「寒濕」和「濕熱」兩種證型,並往向內鬱閉的方向發病,故治療以「化濕」、「解毒」為核心,參考多個經典方劑制定「三藥三方」,即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及宣肺敗毒方。這些藥物聯同常規治療使用,有助改善早期臨床症狀,並減少併發症、降低病情轉危的機會。雖然這些藥方都在網上公開發布,甚至部份在香港有售,建議市民不要自行使用,須由中醫師指導下方能使用。 

 

「轉陰」亦不代表病程完結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病患者以連續2-3次檢測陰性就可解除隔離,然而,發病過程,加上藥物治療,每使身體狀態改變,多呈氣虛或陰虛狀態,如咽咳嗽,氣短乏力,胃納久佳等症狀。中醫亦可透過中藥、針灸及手法治療改善這類氣虛或陰虛的狀態,透過益氣生津,調胃益肺,從而調理臟腑,顧護正氣,避免復感外邪。常用中藥包括黨參、沙參、黃耆、白朮、麥冬、桑葉、杏仁等;常在氣海、膏肓、足三里施灸亦有助袪痰固表益氣;適當運動舒展,有利氣機暢達。 

 

香港自今年初以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威脅。全靠眾人努力,提高防疫意識,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得以使香港成為全球少數感染數字一直為維持在低位的地方。然而,新型病毒的散播既隱匿又迅速,疫苗及特效藥物研發需時,難免使疫情出現波幅,可見在未來一段日子,抗疫措施不能鬆懈。雖然香港目前未有新冠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中醫在調理臟腑、顧護正氣、促進康復方面仍能發揮積極作用。 

 

(註:本文部份內容於《教協報》706及 708 期轉載) 

 

Back to previou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