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 认识变迁中的中国地位
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中国也正积极重塑造其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将于今年九月开设一个全新的硕士课程——中国及区域研究文学硕士。该课程融入了政治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城市研究等多学科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与亚太邻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接触与互动。
课程主任余嘉明教授(Prof. Yu Kar Ming)解释道:“中国对新的世界秩序有设想和展望。” 他指出,对于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时下可能仍存有争论。“但是,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去提前思考,探索中国的崛起和影响力将会引发的各种变化。”
课程特点
余教授表示,紧贴时事是该课程的一个独特之处。所探讨的内容不仅包括长期存在的外交争端,也包括新发的事件,比如有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疫情的影响。
疫情导致了一个复杂的局面,让非洲陷入了所谓的“疫苗外交”。世界大国们都在争相为不发达国家提供疫苗。课程副主任柏墨博士(Dr. Padmore A. Amoah)指出,“这次竞争给中国创造了向非洲地区展现领导能力的机会。”
为了深挖这些问题,课程将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去开展研讨,并要求学生参加模拟练习。余教授说:“我们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选取联合国、美国或中国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如何应对危机。”
柏墨博士点明了该硕士课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还会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延伸,向学生介绍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讲解不同的文化规范在国际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岭南大学地处香港,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交流上,都是东西方之间的纽带。这赋予了岭大在区域研究上的独特优势。
该课程下的科目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授课模式,有些采用了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有些则以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形式展开,通过这些形式让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我们会邀请这些学者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 柏墨博士说。
学生可以通过选课去决定专业方向,可以是中非研究,也可以是中国及东亚研究。
为国际化的职业发展道路作准备
该课程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够辩证地从全球和区域角度去分析中国和东亚及非洲地区的政治关系、国防安全、科技和经济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捕捉大量就业机会。
这些知识会在毕业生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他们能够在政府部门、新闻出版业、跨国企业、国际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教育、旅游文化组织和公共关系等部门或领域发挥所长。
针对这一点,柏墨博士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道,对于那些有意向去非洲等地区工作的东亚工程师来说,这个硕士课程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工程师来说,他们会想去了解非洲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让自己融入当地。”
灵活弹性的学习模式
攻读中国及区域研究文学硕士可以采用一年全日制或是两年兼读制。不过鉴于COVID-19疫情的影响,未来或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为此,课程在其结构设计上增加了很多灵活性。
目前,岭南大学已经成功推行了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选择线上学习或是在校接受面授教学。岭大也在不断努力,去优化该模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会被安排到亚太地区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完成他们的研究项目。如果条件不允许进行跨境旅行,我们也为学生准备了虚拟游学和线上调研等替代方案。
余教授补充道:“我们还有一个教与学中心,该中心将为混合教学模式和线上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并且,我们还设立了质量保证委员会,来监督和保障我们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