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在世界變化中的地位
國際新聞頭條經常描述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接觸存有潛在利益衝突,甚至被形容為中國試圖支配或剝削其他國家的長遠戰略。但這些描述有多真實呢?而其他觀點能否提供更多角度和有用的理解呢?
今年9月,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將開設全新的中國及區域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為了對中國與亞太地區鄰國以及非洲國家合作和交流活動作出更深入分析,課程涵蓋政治學、文化研究、社會學、經濟學和城市研究等一系列學科課程和主題。
「中國抱有建立新世界秩序的願景。」似是不爭事實,但課程總監余嘉明教授認為中國這願景背後的原因及意圖仍在爭議中,「但我們的課程能讓學生提前思考由中國所帶來的全球及區域變化。」
課程特色
余教授指課程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課程內容將觸及當前問題,包括存在已久的爭議,如中國與日本領土或與台灣地位相關的爭端,亦有其他較新的議題,如美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部署或新冠病毒大流行等。
因疫症大流行而產生、令非洲陷入被稱為「疫苗外交」這複雜問題,成為世界大國向不發達國家提供疫苗的一場競賽。文學碩士課程副總監柏墨博士指出:「這為中國提供了在地區展示其領導地位的機會。」
為了對這些問題作更深入的了解,課程將在國際關係理論的基礎下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要求學生參與相關的模擬練習。余教授說:「學生將透過角色扮演,例如扮演聯合國、美國或中國,以發掘應對危機的方法。」
柏墨博士指出這文學碩士課程的另一特色:「我們還會向學生介紹中國與其他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相似之處,以及這些文化準則如何影響國際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處於香港,聯繫東西方的紐帶,嶺大的地理和文化位置正正為這賦予獨特優勢。
而課程並非全以講課為主,部分將以體驗式學習及國際學術會議形式進行,並邀請專門研究相關領域的講者參與。柏墨博士說:「這些學者會與學生分享他們最新的研究。」
透過選修不同課程,學生可選擇中非研究或中國與東亞研究為其專科。
提供國際化就業機會
課程將裝備學生具備批判分析中國在東亞和非洲地區的全球和區域政治、安全、技術和經濟關係所需的知識,並將提供多個就業機會。
學生於課程所獲得的知識,對於有志於公務員、新聞和出版業、國際私營或公營機構、非政府組織、教育、旅遊、文化組織和公共關係等領域發展有極大幫助。
柏墨博士舉了一個更具體的例子。他說課程對於來自東亞地區、有志在非洲等地工作的工程師非常有吸引力,「他們或許想了解非洲社會的運作方式和他們如何能融入得更好。」
學習模式靈活具彈性
中國及區域研究文學碩士課程設為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讀制,但鑑於新冠病毒大流行未來仍存有不確定性,課程結構的設計已包含更大靈活性。
目前,嶺大正成功實施混合式教學,學生可選擇在網上或親身到校園學習,而大學亦在不斷加強這種教學模式。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修讀此課程之學生將為他們的研究碩目在亞太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但若證明無法進行跨境行程,這元素可以虛擬旅程和其他網上方式代替。
余教授補充:「我們還有一個教學中心支持我們的混合式學習和在網上教學,同時有質量保證委員會監察我們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