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城市管治之艱難

cgs03_highlights_speaker.jpg

張炳良教授

自90年代以來,全球各地學者和公共政策執行者的論述,一直由「善治」這個概念主導。據張炳良教授在第三節的《城市與治理研討會系列》指出,要做到善治,最基本條件是要由政府生產核心的公共產品。張教授是香港特區前政府高官,在2012至2017年期間擔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不少學者和社運人士會為公民對政治和社會事務參與度不足、體制缺陷以及各種制肘因素而憂心,但城市管治者看到的問題卻不一樣。他們認為,公共預算不足、地方問題政治化、各種城市問題的複雜度,以及官僚機構僵化等,都是制肘著他們的因素。

 

張教授引述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評論指出,「要在現實世界帶來政策變化,光是精於政策分析是完全不足夠的」。某些國家元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經常無視專家意見,或許已足以支持此一論點。

 

張教授說:「就管治而言,現實世界既複雜亦混亂,有時甚至一團糟和違反邏輯,但這就是現實。」為引證此觀點,他列舉了自己當官時處理房屋和交通問題時遇到的挑戰。

 

住屋一直是香港的頭號問題。過去十年來,本港樓價飆升了2.2倍,租金成本上漲了八成。理論上,增加房屋供應是明顯的解決辦法,但問題是當局應在哪裡建新房屋呢?有人提出在填海區,亦有人提議在郊野公園邊陲或是經重新規劃的用地。然而,這些建議均受到不少利益團體、環保組織和議員強烈反對。

 

反對聲音雖然不絕於耳,但張教授在2012至16年間推出了一些「需求管理」措施,有關措施及後亦證明能相對有效地壓抑樓價和租金的上漲速度。

 

在交通問題方面,張教授一直鼓勵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公具,以取代私家車。大多數研究運輸的經濟學家和專家對交通擠塞收費系統均表示支持。2015年,張炳良以局長身份在中環啟動收費試驗計劃。「當時我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問題不是『應否』而是『如何』實行此計劃。」

 

不過,特區政府最後因為立法會議員和代表私家車車主的團體反對而放棄了試驗計劃。

 

張教授表示,專家對一項計劃鼎力支持,不一定代表現實政治能有所改變,這點即使無奈但也得接受。很多市民在面對魚與熊掌的抉擇難題時(例如要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二選其一),往往有心而無力。

 

最後,張教授提出兩個問題作結:有誰能仔細道出大眾的真正利益所在,並為不隸屬任何組織的人發聲呢?而當政府決缺乏民意授權和不被市民信任時,跟香港城市管治有關的種種挑戰應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