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寺廟燒香與污染問題

paulinawong.png

王沛欣教授

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

 

 

相比一些國內城市﹐香港的污染問題雖然未算嚴重,但亦對市民的健康構成威脅。本港的海陸交通以至工廠林立的地區一直被視為主要的污染源頭。事實是,有不少污染源頭一直被人忽視。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王沛欣教授,於本年六月開始其「香港寺廟燒香與污染的問題」的研究。該項目為期兩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50萬元,旨在探討受香燭燃燒時釋放的「PM2.5」或「懸浮粒子」影響的地區,及有關影響隨季節的變化。

 

此項目是王教授早前一項研究的「延續」。該項題目為 “A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Air Pollution Exposure Model for Hong Kong” (香港空氣污染排放的立體模型) 的研究,由倫敦國王學院 Dr Benjamin Barratt 帶領,探討高樓大廈林立的香港的空氣污染物散播程度。

 

為了全方位量度空氣污染物的水平及幅度,研究員除了在地面收集數據,亦需要從住宅大廈的天台或高層單位進行數據量度。如預期一樣,研究發現住宅的污染水平,和它們與馬路之間的距離及住宅高度有直接關係,而污染指數亦會隨時間波動。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員留意到研究期間有兩個晚上的污染度數出奇地高。他們走訪附近居民一問究竟,發現那兩晚正是廣東的「鬼節」(盂蘭節)。而「鬼節」於香港的「活動」之一就是「燒街衣」,在路邊把貢品燒給先人。

 

由於寺廟經常燃燒香燭的寺廟,王教授希望探討此舉與香港整體污染問題之間的關係。 由於香港不少的大型寺廟也建於繁忙的馬路旁,是次研究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把香燭燃燒時釋出的污染物與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區分開來。研究的另一難題是寺廟未必願意配合計劃,因部分管理層或擔心研究會對寺廟帶來影響。

 

是次研究的目標,除了收集實質數據,探討寺廟燃燒香燭對空氣污染的影響,藉此推算附近居民的健康風險外﹐還為環境健康研究提供具參考性的研究方法,及為政策制訂者提供具實用性的參考。

 

 

想了解更多關於王沛欣教授的研究項目,請點擊嶺大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