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叶月瑜教授

文学院院长暨林黄耀华视觉研究讲座教授

叶月瑜教授

人口变化与科技发展 塑造中国电影业未来

随著中国电影迷的需求及网络串流科技的高速增长,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和电影业生态正进入调整阶段。

岭南大学林黄耀华视觉研究讲座教授、文学院院长兼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叶月瑜教授,是资深的中国及亚洲电影专家; 而中国及亚洲电影正正是近年受学者重视的研究倾域 。

庞大本地观众群

叶教授表示,中国各地,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见证了中产阶级的崛起,这亦是国内电影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主因之一。「面对市场需求日增,制片商会乐於投资开拍阵容鼎盛的本地大制作,中国亦开始与荷里活联手制作如《变形金刚》等国际猛片。」她说。

虽然当代中国电影偶有蜚声国际的出品,但中国电影在国外的曝光率始终有限,观众亦少有热烈反应。「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但主要都是和电影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有关。」叶教授指出,看惯荷里活电影的观众,往往对具说教式的爱国主义元素及情感表达较为隐晦的中国电影较难产生共鸣。

「此外,以东亚或中国为背景的电影,其实不大需要国际曝光率,因为它们已拥有足够的市场支持大片的制作。」叶教授补充道:「中国市场之大,令其电影业有足够条件在未来数十年继续发展。至於中国电影能否走出世界吸纳海外观众,时间将会说明一切。」

北京与电影业的关系

叶教授表示,在过去,大部分中国电影是被称为「主旋律」的政治宣传工具,而这些「主旋律」的「演奏者」就是中国共产党。

「在千禧年代,这主旋律已有所改变。国家批准拍摄如《红海行动》和《流浪地球》等大片。今天中国电影已少了当年的宣传色彩,原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给电影业定立的规条已变得更具弹性,及对不同媒体存在影响力。」

现在,新的大制作电影采用世界流行的电影类别和片种,例如科幻和动画,但片中会加插爱国主题,以歌颂一些当局认可的美德。

一些广受香港观众欢迎的电影类型如灵异类和恐怖片,过去一直为大陆当局所禁。但由於中国电影市场近年不断扩大,加上需要迎接外国进口影片的挑战,当局的电影审查规则也有所放松。

「但是,基於有关规条变化不定及政治、社会和经济气侯改变的原因,电影制片人往往需要透过极富人脉的中介人的帮助,了解最新的『游戏规则』。」叶教授说。「这些中介人对电影制作及公映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亦是为何外界认为整个中国电影制度好像不太透明的原因,因为他们难以接触到这些中介人或确定他们的可靠程度。」

叶教授指出,电影审查或有可能激发创意。贾樟柯和姜文等独立导演,就曾拍摄过一些主观意识很强,甚至具颠覆性的电影。「在中国,自我审查不一定会扼杀创意,它有时甚至是想像力和寓言创作的催化剂。」

研究方法与最新学术研究领域

谈到研究方法,叶教授说她致力采用历史考证方法,并鼓励学生重视历史的先例及其发展轨迹。「鉴於科技发展及脱节的速度,我们有必要去重新发掘那些在先进信息和通信技术出现之前的各种工具及常规。这是方法学上对当下至上主义的一种批判,挑战那所谓人类正处於科技发展巅峰的说法。」

叶教授进一步指出,科技发展令人们得以透过互联网和科技产品观赏电影,这既为电影公司开拓了新市场,亦为学者开辟新的理论探索范畴。同时,新兴数码媒体的监管仍存在不确定性。

「数码影像令摄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索引』关系有所割裂,而这种剥离状态正正是具慎思明辨能力的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