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專訪潘毅教授:只有願景 不能解決青年問題

採訪:劉思鉻、張寶兒 攝影:文灼峰

出版:2023-05-17

轉載自:灼見名家

年輕人長年面對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問題,中央政府亦在多個場合表達關注,港府終於在去年12月發布《青年發展藍圖》,勾劃未來長期青年發展工作的理念和方針,提出超過160項具體措施,承諾提升青年就業能力、改善福利、增加青年宿舍宿位。本社專訪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她認為藍圖嘗試全方位照顧年輕人是好事,但畢竟這只是一個願景(vision),在落實措施時需要了解青年實際需要,確保政策每一環都可以到位。

教育就業錯配 識人好過識字

近年潘教授投身研究年輕人的就業問題,與研究團隊發表了《最低工資有幾低?貧窮新一代的就業困境報告》。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她感受至為深刻的,便是教育與就業政策錯配,令學生感到前途未如理想。這種情況源於政府沒有掌握所有資訊,例如學生和家長對大學開設學科有什麼需求;勞動市場現時需要什麼人才、未來有什麼新興行業等。她指出,縱使香港有職業專才教育課程,照顧不擅於學習的年輕人,但他們畢業出來仍沒有足夠力量面對勞動市場。「不少受訪者反映,透過朋友介紹才有工開,謂識人好過識字」,令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她感到汗顏。

潘教授又直言,開設能夠直接與未來職業銜接的學科固然重要,但一些以價值觀為本的價目也有存在價值。「例如,年輕人十分喜歡念文化研究系,因為覺得好玩,又能夠訓練思辨能力、創造力。」問題在於文化創業產業的工作環境不理想,政府也沒有為畢業生提供足夠的就業支援。

又如傳播學和社會工作,她指出前者的收生要求比後者高,但兩者對應的工作,即記者和社工,薪酬水平卻差一大截。新聞行業競爭大被視為原因,但潘教授反指很多行業競爭都很大。面對這種不理想、不健康的就業情況,背後誠有歷史及制度因素影響,但也需要行業守則及勞工政策調節,而不能過分依賴市場機制,釐定哪些工作重要與否。否則,年輕人根本是在白白燃燒自己的理想和青春。但她相信,透過不斷討論,一些社會共識是可以改變的,若有政策引導便更好辦。
原文網址: 專訪潘毅教授:只有願景 不能解決青年問題

查看更多關於此研究項目的詳情,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