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成就

「傳.創」非遺展覽 以當代藝術重現傳統工藝魅力

Prof Lau Chi-pang

 

在電子產品氾濫的創科時代,飽歷歲月洗禮的傳統工藝何去何從?

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下,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為期四年半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自2018年起與不同學校合作,透過體驗式學習把當代藝術手法融入傳統工藝技術當中,活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間智慧。

圖: 劉智鵬教授一直致力透過知識轉移項目,保育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歷史。

首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展覽於6月27日至7月7日假荃灣三棟屋博物館進行; 在傳統巨型搭棚下活現三個重點非遺項目:紮作、剪紙技藝及長衫製作。

展覽展出過去一年曾參與重點非遺課程的19間學校逾百位學生的創作心血,讓新生代帶領公眾窺探舊有文化風貌,以當代藝術為傳統工藝揭開新一頁。

在開幕禮上,大會特意安排逾50人的長衫時裝表演,由學生穿上自製的長衫化身模特兒,穿梭於巨型搭棚舞台中,以嶄新方式演繹個人作品,為展覽掀開序幕。

作為計劃監督,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 (學術及對外關係) 兼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教授為展覽開幕致辭時表示,時下年青人活在物質世界,物質充裕;相反,百多年前的人在簡樸素質、有限的物質下絞盡腦汁,運用民間智慧為生活加添色彩。

「透過製作竹棚、剪紙、縫紉長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前人的心思、智慧、心靈手巧盡現眼前。」劉教授說。

在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他寄語我們把前人智慧薪火相傳。例如使用手機時,思考物質背後的精神,提升現代生活的面貌。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結合教育、活化及研究,致力保育、推廣、重新定義及活化香港非物質遺產。計劃積極與傳統工藝大師、當代藝術工作者及香港大眾聯乘,凝聚不同世代以承傳非遺、復興工藝,重新認識傳統價值觀和香港本土身分認同。

計劃將推出更多元化的重點非遺課程,包括吹糖、木工技藝及麵粉公仔製作等。

 

Img1Img2Img3
Img4Img5Im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