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Ling U

Ling U

Ling U

Ling U

Ling U

通訊:讓西方人聽懂詩歌裡的中國情懷

| 新聞


新華社美國尚佩恩9月1日電
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徐靜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蔡宗齊家裡掛著兩幅字,寫的是兩首家喻戶曉的唐詩——孟郊的《遊子吟》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筆墨飽滿,鄉思馥鬱。

  古希臘史詩詠唱遠征,而思鄉則是中國農耕社會永恆的主題。東西方不同心理形態和文化特質,躍然於古典詩歌中,蔡宗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旅美近40年,蔡宗齊教了近30年的中國古代詩歌,與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合作主編的《如何閱讀中國文學》叢書深受歡迎,獲得2020年度美國學術期刊主編協會評選的傑出主編獎,近年還擔任了嶺南大學(香港)講座教授。今年開春,古典詩歌與新媒體傳播的結合使他又有了新頭銜——“如何讀中國詩歌英語播客的策劃製作者和主持人。

  蔡宗齊說,他邀請到十多名知名漢學家和他共同錄製這個播客節目,從虎年正月初一開始在海內外多個播客平臺播出,每週一集,計畫播出52集,選講的詩歌涵蓋了中國歷代詩歌主要類型,以悠揚的古琴音樂配和中英文朗讀呈現。

  在這些漢學家的眼中,中國詩歌的動人之處不僅是韻律和意境之美,更在於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辨和人生情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教授、美國翻譯家倪豪士首講《詩經》中的婚姻詩和求偶詩,創造性地將《詩經》名篇與古希臘埃及詩歌乃至美國鄉村音樂歌曲進行比較。哈佛大學教授李惠儀則通過《詩經》中《常棣》《采蘩》等作品,剖析周人如何在外交談判中運用愛與親情的語言。

  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柯馬丁的視線,投向屈原對漢代知識份子的意義,探討司馬遷、賈誼、劉安等漢代文化精英從屈原詩歌與生平中發現了什麼,共鳴的又是什麼。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蔡教授講述了東漢五言詩如何充分利用二字複合詞,以更加靈活和富有表現力的詩歌節奏,實現音感的最佳融合。《古詩十九首》對時間、空間和情感碎片的馬賽克組合,成為日後中國詩歌中抒情表達的首選結構。

  已發佈的播客裡,還有六朝山水田園詩人心靈的風景,詩聖杜甫感時花濺淚的儒家宇宙觀,詩仙李白雲間連下榻的自我表達,詩佛王維融合景觀意象、內省觀感與佛家思想的山水寄情……

  蔡宗齊說,過去,中國詩歌在西方要麼以純粹翻譯文本呈現;要麼局限於象牙塔內學術研究,缺乏詮釋中國詩歌美感的教材。這套播客面向英文聽眾,結合中國歷代詩歌的類型風格與創作環境,深入而淺出,讓聽眾直觀瞭解身處不同時代的中國人何以做出彼時彼刻的人生選擇,領悟中國文化數千年來,怎樣薰陶中國人的生活。

  在蔡宗齊看來,中國詩歌蘊含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社會倫理和人生態度。中國文化中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對和諧理想和執中守衡的追求,對戰亂的厭惡痛苦,在詩歌中展露無遺,是中國文化韌力的重要源泉。讀中國歷代詩歌,與古人的心靈相通,理解他們面對人世疾苦的思考,不管對中國還是美國讀者,都會為他們過好現世人生提供新的角度和體悟。

  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盧卡斯·蘭博·本德告訴新華社記者,他主講的中國山水田園詩播客上線後,收到來自美國和歐洲聽眾的回饋,其中有關於詩歌內容的提問,也有進一步閱讀中國詩歌的期待。他讀書時就從中國詩歌典籍中獲益良多,也期望用播客這個節目形式超越傳統學術著述,接觸到更廣泛的受眾。

  對唐詩情有獨鍾的俄亥俄州音樂家安德魯·梅裡特說,播客為美國人瞭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價值打開了一扇窗。他把李白《月下獨酌》等多首唐詩改編為歌詞,創作出多首鄉村音樂歌曲。梅裡特說,他期望唐詩與美國鄉村音樂的組合跨越時代和文化的鴻溝,成為連接東西方聽眾的文化間友誼的橋樑

  蔡宗齊說,幫助生活在不同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系統下的人們相互溝通,消除彼此間的隔膜,正是文化人需要出力的地方。讓西方人聽懂讀懂詩歌裡的中國情懷,向全世界分享中國文化,是他的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