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嶺大調查:四分一受訪父母計劃資助成年子女上車置業
2021 年 09 月 16 日
年輕人置業問題是近年政策制定的重要議程之一,嶺南大學(嶺大)聯同香港城市大學進行一項有關年輕一代置業機會的研究發現,有兩成六受訪父母計劃資助其成年子女置業。研究團隊認為,成年子女依靠家人協助買樓、實現房屋流轉的目標已愈趨普遍和重要。
是次研究旨在了解一眾父母在香港的房屋制度下,對資助其成年子女置業或提供非經濟支援的計劃和態度。調查於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進行,以電話形式訪問1,012位與其成年子女同住的父母,問卷調查前、後亦進行了深度訪談。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1,012名受訪父母中,大部分家長(66%)表示不計劃在未來五年財政支援其成年子女置業,有四分之一受訪者(26%)有意以金錢資助(圖一),當中擁有自置物業的父母較公屋租戶更傾向資助子女上車(自置物業:34%,公屋租戶:15%)。
在計劃資助子女置業的受訪者中,一成半人(15%)預計資助金額少於10萬港元,逾三成人(32%)表示將會資助介乎10萬港元至100萬港元以內,逾兩成半人(26%)更預計資助超過100萬港元(圖二)。近半受訪者(48%)計劃同時以貸款和禮物形式協助子女上車;三成二人(32%)表示有關資金將以禮物形式送贈;一成四人(14%)會以貸款形式幫助(圖三),但以貸款方式幫助的父母中只有一成六預計子女最終會全數歸還。
在計劃資助子女置業的受訪者中,大部分人(81%)預料這筆錢將用於支付首期。多數受訪者(74%)表示其資金來自銀行存款。大部分人(58%)表示在子女結婚時才會協助他們上車置業。
至於不計劃以金錢資助子女置業的受訪者當中,首三項原因為「家庭財政儲備不足」(47%)、「子女置業不是父母責任」(37%),以及「子女有經濟能力,不用家人協助買樓」(33%)(圖四)。不過,這些父母願意提供金錢以外的支援,包括繼續與子女同住(56%)、減少子女交家用的責任(35%),以及幫助子女照顧孩子(31%),以協助他們儲蓄資金作未來置業之用(圖五)。
值得注意的是,逾六成(64%)受訪父母指出,對比他們一代和他們父母的一代,他們認為子女一代的置業機會最低(圖六)。大部分父母(62%)認為子女沒可能單靠個人能力自置物業(圖七)。
被問到社會對父母資助其成年子女置業的期望上升,受訪者是否同意及解釋原因,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與政府未能協助年輕一代置業(45%),以及子女沒有能力靠自己買樓有關(25%)(圖八)。大部分受訪父母建議,政府應向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居屋單位(67%),或放寬申請公屋的門檻(47%)(圖九)。
嶺大政策研究院研究副教授劉嘉慧教授表示,調查結果反映在過去數十年間,本港年輕人依靠家人資助置業愈趨普遍,在現今社會更成為家庭住屋流動的重要途徑。從社會學角度剖析,年輕一代置業難,背後更會引伸包括遲婚和生育率下降的社會發展趨勢,而隨著本港人口老化,這些家庭結構的變化對於人口和安老服務或會產生更深遠影響。
她解釋,這種社會現象加重了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父母的經濟負擔。「調查結果亦顯示,由於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傾向資助子女置業,導致年輕一代在住屋方面能否獲得父母的支持存在差異,或會進一步加劇他們面對的社會和住屋不平等。」
劉教授表示:「不少受訪父母認為除了依靠家人協助之外,年輕人實現自住和置業目標的途徑很有限。許多父母更將資助子女置業,描述為他們結婚或生兒育女的『入場券』、擺脫做『樓奴』的出路、向上流動或改善生活的『踏腳石』,甚至形容為送贈給子女的『最後禮物』或『人生的禮物』。」
她建議特區政府考慮增加資助房屋供應量,並相應修訂有關資助比率、放寬申請門檻,以幫助年輕一代踏上置業階梯。
鳴謝: 本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 2019.A3.017.19B) 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資助。
圖一、受訪父母預計未來5年會資助其子女置業的百分比
圖二、受訪父母預計未來5年資助其子女置業的金額
金額 |
百分比 |
少於100,000港元 |
15% |
介乎100,000至999,999港元 |
32% |
1,000,000港元或以上 |
26% |
不肯定 |
27% |
圖三、計劃為子女提供經濟支援置業的受訪者中,以禮物或貸款形式,或同時以禮物和貸款形式協助的百分比
資助形式 |
百分比 |
禮物 |
32% |
貸款 |
14% |
禮物及貸款 |
48% |
不肯定 |
6% |
圖四、受訪父母不資助子女置業的原因 [可選多項]
原因 |
百分比 |
家庭財政儲備不足 |
47% |
子女置業不是父母責任 |
37% |
子女有經濟能力置業,不用家人幫助 |
33% |
年輕時父母沒有資助置業 |
26% |
沒有資助其他子女置業 |
10% |
子女的配偶或他們家人也可資助置業 |
7% |
子女沒有置業計劃 |
6% |
與子女關係不好 |
4% |
圖五、受訪父母未來5年為其子女置業提供的非財政支援 [可選多項]
資助形式 |
百分比 |
繼續保留現有共同居住的安排 |
56% |
減少子女交家用的責任 |
35% |
幫助子女照顧孩子 |
31% |
到子女家中幫忙清潔、煮飯或做其他家務 |
19% |
與子女的配偶同住 |
15% |
不肯定 |
21% |
圖六、受訪父母認為哪一代人的置業機會最差
|
百分比 |
受訪者父母的一代 |
17% |
受訪者一代 |
3% |
受訪者的成年子女一代 |
64% |
每一代人都有相同/相若的社會流轉機會 |
11% |
不肯定 |
5% |
圖七、受訪父母不認為子女將來有能力置業的百分比
|
百分比 |
同意 |
62% |
中立 |
8% |
不同意 |
23% |
不肯定 |
6% |
圖八、影響受訪父母協助子女置業的主要原因
|
百分比 |
政府未能幫助年輕一代置業 |
45% |
現在已不可能靠自己實現置業 |
25% |
現今父母一般較前幾代父母更有經濟能力 |
12% |
社會期望父母照顧子女的需要 |
5% |
父母沒有被寄予更多期望 |
3% |
其他 |
3% |
不肯定 |
8% |
圖九、受訪父母認為政府應如何幫助年輕人置業
|
百分比 |
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居屋單位 |
67% |
放寬年輕人申請公屋的要求 |
47% |
為購買私樓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協助 |
17% |
提供更多青年旅舍 |
11% |
為租住私樓的年輕人提供補貼 |
7% |
其他 |
7% |
甚麼都不用做 |
3% |
不肯定 |
2% |
*註: 由於四捨五入關係,個別數字加起來可能與總數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