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 居住环境对 长者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2003年1月14日

一项研究发现,由环境构成的压力会影响在市区居住的65岁或以上长者的心理健康和居住满足感。研究发现,这些环境压力包括「居住环境」、「非正规社交支援」 (如家庭、朋友、邻居等)、「社区服务及设施」和「使用公共交通之方便程度」等。而这些压力却不受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体健康状况所影响。

该项研究由岭南大学和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中心所负责,而负责人包括岭南大学社会政策讲座教授David PHILLIPS 教授、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中心讲座教授叶嘉安教授和岭南大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系副教授萧爱铃博士。他们指出,在资料分析中,发现长者的「控制感」和「自尊」都能影响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旧市区里,破旧的居住环境更会减低长者的「自尊」和「控制感」。此外,长者对室内居住环境的满足感 (例如:走廊光线、空气流通、室内温度或居住密度等) 都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长者对室内居住环境的满足感,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出他们的自我价值。

叶教授及研究队伍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在本港选取了16个普遍较多低下阶层长者居住的地区进行研究(表一)。同时,本研究亦采用了直接面谈形式,在该16个地区中,访问了518名居住在旧地区或新市镇的公营或私人楼宇的长者 (224名男性、294名女性)。

研究结果发现,有82%被访者「频繁」或「经常」感到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表二)。同时,有75%被访者「满意」或「非常满意」他们的居住状况(表三); 以及有76%被访者表示有很高的自尊/自我价值(表四)。

此外,在居住满足感方面,在新市镇居住的长者相对在旧市区居住的长者较为满足其居住状况(图一); 而居住在私人楼宇的长者亦比居住在公营楼宇的长者较为满足其居住状况(图二)。

萧博士解释,居住在破旧的居住环境中,长者似乎发觉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去面对或改善不理想的环境。因此,以上研究人员总结,一般来说,控制感在人生各阶段中,尤其对长者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也对长者的生活环境的满意状况进行调查。於各项室内和室外居住环境项目中,被访者较满意「走廊光线」、「室内光线」、「居住密度」、「公众地方灯 光」、「居民背景」和「公园及绿化地带」等项目。相反,他们较为不满「室内温度」、「升降机/电梯」、「防盗设施」、「屋邨噪音和空气污染」和「屋邨保安 /管理」等项目(表五和表六)。

另外,在社区设施或服务方面,他们较为满意「购物设施」、「巴士/小巴站」、「公园」、「政府/专科医院」、「政府诊所」和「私家诊所」等设施或服务。相 反,被访者较不满「药房/药材铺」、「社区会堂」、「综合邻舍计划」、「社区中心」、「家居护理」和「日间护理中心」等设施或服务(表七及表八)。

上述研究结果会於日后在一些国际性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同时,这些资料亦於二零零三年一月十三日,在香港大学举行的工作坊内,向学者、政府官员及志愿机构代表详细讲解,以用作制订相关政策或决定,使本港长者的心理健康和居住满足感得以改善。

如有任何查询,欢迎致电岭南大学公共事务处与陈君如小姐(2616 8968)或郑玮青小姐(2616 8956)联络。

(一) 鸣谢:此研究能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初步研究结果,乃得到中国香港研究资助局的拨款资助(LU3018/01H)。本研究队伍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