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香港快樂指數2009」調查報告 經濟回穩下快樂指數上升

2009年12月7日

 

岭南大学(岭大)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今日公布「香港快乐指数2009」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快乐指数连续两年录得上升,对比上一年度,香港人在 2009 年表现得更快乐。整体快乐指数由 2008 年的 69.3 分上升至 2009 的 70.6 分。

是次调查由研究中心於 2009 年 11 月 9至13 日以电话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并由岭南大学经济学系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赞助。研究中心成功访问了 828 名年龄 21 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调查以零至 100 分作指标, 50 分以上表示「快乐」; 50 分以下表示「不快乐」。

研究中心主任何泺生教授指出:「2009 年的快乐指数上升,主要是因为较低家庭收入的人士比去年更快乐。每月家庭收入少於 $10,000,以及 $10,000-$19,999 人士的快乐指数分别录得 5.69% 及 8.19% 的升幅,而其他较高家庭收入组别的快乐指数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何教授续指出:「26% 的受访者表示其财政状况对比上一年有所改善,表示转差的则有 20%。正在复苏当中的经济环境似乎改变了大部分低收入人士的情绪。」

调查显示家庭收入 $30,000 或以上的比例减少了(由上年的 43.7% 跌至本年的 39.9%),而此等人士的快乐指数录得轻微下跌。虽然最低家庭收入的组别($10,000以下)的快乐指数比上年回升,但相对其他收入组别,他们仍然是最不快乐的一群( 66.6 分对比整体 70.6 分)。

调查亦发现,年长、女性、退休以及家庭主妇比较快乐。这跟过去几年的调查,以及同类型研究的结果亦大致吻合。


报告显示,财政压力是导致不快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反,财政状况改善则是导致快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工作时数较长、对工作环境不满以及较大工作压力均会对快乐指数造成负面影响。我们亦发现:愈多参与义工工作,以及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都会比较快乐。


「三式快乐」理论以及「快乐方程式」

今次调查确认了何泺生教授提出的「三式快乐」理论以及「快乐方程式」。「三式快乐」理论将快乐分为「回溯式快乐」(后顾快乐)、「进行式快乐」(过程快乐)以及「展望式快乐」(前瞻快乐) 三种;而「快乐方程式」则把快乐的元素综合成四类:「关爱」(Love)、「智慧」(Insight)、「坚毅」(Fortitude)及「活动」(Engagement)(LIFE)。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虽然曾受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人较专注及投入追求人生目标,但他们在「关爱」及「智慧」的得分却较低,这是由於他们普遍受「透过竞争才能达至成功」的观念影响所致。这亦解释了为什么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快乐指数会相对较低。

透过回归分析,快乐指数跟以上各种变量皆呈现有效的正向关系。「三式快乐」中,「过程快乐」及「后顾快乐」比「前胆快乐」对整体快乐指数影响较大。而「快乐方程式」模型显示,较能看透世情(「智慧」Insight)及能够带著清晰目标做事(「活动」Engagement)的人会比较快乐。

这次研究为人生周期中快乐指数呈「U形」发展模式提供了解释:当年青人进入工作年龄,「前胆快乐」得分会下跌,而该变量的关系系数亦会下降。同时,「过程快乐」对整体快乐指数的重要性亦会下跌,显示这个阶段的人由於过於瞻前顾后,反而忽畧了当下生活的乐趣。而当人的年龄超过六十岁之后,其「智慧」及「关爱」的得分普遍上升,「智慧元素」对快乐指数的影响亦变得更重要。

有趣的是,在 2008 年及 2009 年的调查都显示女性在四个LIFE元素的得分均比男性高,这或许可以提供新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女性会比男性快乐兼且长寿。

研究中心自 2005 年开始每年进行「香港快乐指数」调查,旨在让社会了解目前本港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气候下香港人的快乐感受,并提供一个可量化的指数,分析导致「快乐」的因素,为公共政策的设计提供基础。

香港快乐指数2009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