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學者以地理資訊系統監察口罩供應及市民焦慮程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大數據技術,對於掌握疫情資訊、追蹤確診病例,以至預測社區傳播等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王沛欣教授的研究更證明,這些技術不僅可應用於醫療領域,更能產生即時的社會效益。

 

2020年1月,香港出現首宗新冠肺炎病例,王沛欣教授與「香港民意研究所」隨即在六天後推出網上地理資訊系統儀表板列表,讓公眾以近乎實時掌握新冠肺炎疫情資訊及了解社區感染的風險,該系統更顯示了市民的焦慮水平和抗疫產品最短缺的地點。

 

同時,「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網上調查,詢問受訪者一些具時效性的問題,例如「您如何評價自己在本月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並了解市民的口罩使用狀況及存量水平等數據,王教授就根據數據更新儀表板。她說,定期更新儀表板對於決策者、區議會議員、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工作者非常有用,有助他們瞄準高風險和最有需要的地區,尤其針對長者和有需要市民提供即時關注和支援。

 

王教授解釋:「此計劃獲多家社會企業及捐贈者支持,有助他們作出準確的決定,把口罩和其他需求殷切的抗疫物資,即時帶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她補充,捐贈者喜歡項目能使他們追蹤供應量,並確切知道供貨的地點。

 

3月中旬,該計劃擴展至接觸更多義工和社會企業,以涵蓋一些不方便上網及沒有智能手機的市民,協助他們完成網上調查。

 

該計劃更能配合地理資訊系統,以宏觀角度提供有關公眾輿論和民情動向的指標。王教授表示:「當海外學生3月開始返港、武漢重新開放邊境時,我們留意到口罩存量和恐慌程度也發生了變化。」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在疫情爆發首周,平均口罩存量只有17.6天,有百分之五受訪者更表示,他們沒有任何儲備。至三月初,即疫情爆發第五周,受訪市民的口罩存量增至51天;至四月初,即疫情爆發第九周,存量增至58.6天。而截至三月二日,除了口罩外,需求最殷切的抗疫產品為洗手液(23.7%)和消毒酒精(23.1%)。

 

此項計劃與王教授其他的研究項目,例如「香港寺廟燒香與污染的問題」一樣,都是以地理資訊系統了解公共衛生、健康及相關的社會政策。不過,王教授強調此項研究具有其獨特性:「它確實能以近乎實時幫助市民,其影響是即時性,並且可量度的。參與項目的各單位所付出的共同努力,也令人鼓舞及具啟發性。我希望我的項目能繼續為香港社區帶來積極的社會影響。」

Pauline Wong
王沛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