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向東教授談「一帶一路」倡議最新發展

中央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逾三年,旨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這個發展策略獲得香港政府相關部門和組織、工商界以及其他民間團體的積極配合,亦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課題。嶺大社會科學院院長、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向《嶺大脈博》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發展,以及嶺大的相關研究和交流工作。

 

 「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對中港經濟有甚麼策略上的意義?

 

回顧「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三年的成果,逾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已參與其中,中國已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定、與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最突出例子的金融合作正不斷深化。

 

從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中國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為3.1萬億美元,佔對外貿易總額26%。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累計投資達511億美元,佔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2%。中國並在「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建設有52個經貿合作區,其中13個已通過考核,累計完成投資156億美元。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與沿線地區與國家的一項創新而相對能提高彼此國際化程度的有效模式,正吸引更多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關注和參與,這亦對內地及香港經濟找到新的增長引擎帶來莫大好處。

 

「一帶一路」倡議至今成效如何?對沿線地區帶來什麼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政策溝通方面,中國積極推動雙邊外交,成功利用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G20峰會、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ICA)等主場外交優勢發出中國的聲音,在多邊場合推進「一帶一路」倡議。

 

貿易暢通方面,中國積極提出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政策與議題,現時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區有八個,正在研究的則有五個;同時,通過海關高層論壇,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

 

資金融通方面,絲路基金先後宣佈了三項實質性項目投資,亞洲投資銀行在2016年批准了首批四個貸款項目,金磚銀行也於今年公開了五個貸款計劃,並發行30億元人民幣綠色債券。

 

設施聯通方面,三年來中國承建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30多項,簽署和建設的電站、輸電和輸油輸氣等重大能源計劃多達40項,涉及「一帶一路」沿線26個國家。

 

民心相通方面,中國積極擴大在教育、文化、新聞、體育、旅遊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期望增進與沿線各國之間相互瞭解和友誼。   

 

由於「一帶一路」倡議涉及廣闊的幅員,難免會在個別地點面對政局變動、恐怖主義、違約風險等威脅;但總體上能為沿線地區帶來基建、航運、鐵路運輸設施等改善及提升的機會,機會總體大於風險。只要內地及香港需要擴大經濟增長及開拓產業的更多元化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可謂必由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為香港帶來什麼機遇及挑戰?香港應如何把握和應對?

 

「一帶一路」倡議能在金融、物流航運等各個行業為香港帶來巨大的機遇;最直接的是增加金融業在投資融資、收購兼併、銷售交易、貿易結算、信貸、信用擔保、風險管理等機會,這些都必須加以把握。

 

僅就金融行業而言,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推算,2020年前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每年將高達7,300億美元,資金需求非常迫切。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及絲路基金的資本金,仍然不足以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足夠支援。香港作為亞洲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一個成熟的投資和融資市場,亦擁有豐富的私人資本,正好彌補這方面不足。香港應積極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為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多元化融資管道,例如組建「一帶一路」投資基金,積極參與亞洲投資銀行事務等。

 

另一方面,香港社會亦要應對「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挑戰,例如加深認識國家的相關政策和國際視野,加強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應用政策研究,為香港各界傳遞更及時、更實用的相關資訊,這樣才能更好利用香港的特殊優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嶺大如何推動專家學者就「一帶一路」倡議政策進行更深層次對話和合作?

 

嶺大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在經濟學科方面有較強的研究力量。嶺大的社會科學院、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國經濟研究部,在2015年協辦了「『一帶一路』戰略與港澳發展機遇」學術研討會,並在今年12月主辦了「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地區的回應與政策的最新發展」學術研討會暨國際論壇,此外亦正努力進行「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政策研究,期望提供多方面的應用政策研究成果,供各方面參考和進一步推進香港和國家的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有鑑於「一帶一路」倡議是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嶺大有需要與各界尤其是學術界加強跨學科研究。我們正積極與國內外的科研院校和商界組織探討合作的可能性,並期望能持續舉辦相關主題的論壇供各界加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