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男主角卢镇业(小野)的内心世界

香港是一个以「变」着称的地方,与「速度」几乎划上等号。「我现在是比较冷静和慢半拍,可能过去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个性),对我来说,这种滞后是好的,会让我好像有点空间去思考,尤其在香港这么急促的地方。」岭南大学校友卢镇业(小野)停顿片刻,如此形容自己的个性。

 

他在本地大学主修电影艺术,学了技巧(craftsmanship),知道如何拍好一套电影,却在思考电影的内涵、对世界的看法,于是选择入读岭南大学进修文化研究硕士课程。他入行10年,执导过不少作品,近年将重心放在演员岗位上,大学发展及公共事务处校友关系组趁着电影《年少日记》上映,与小野在其工作室进行访谈,聆听他的拍戏感受,以及过往在岭大的读书经历。

 

读文化研究养成「每事问」

 

作为一个演员需要时刻抱有好奇心,对新角色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文化研究涵盖不同范畴的人文科目,必修科包括文化研究视野、普及文化的批判思考、教学法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方法,也间接强化了小野的好奇心。他指出,课程启发他以不同角度思考,培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遇到新事物就会多问几个为甚么。

 

「上课的时候听了很多理论,但又会讲到现今社会发生的事,过程中就是不断地学会找出关连,那些年的学习过程养成了习惯,每当在新闻或Facebook看到某些新的社会状况时,我会尝试去找那些关连,比如我会想如果自己还在读书,我是不是会遇到同样的事呢?」

 

小野强调,做演员必须要保持好奇,感受这个世界与自己的不同;做导演亦然,也要用更开放的心胸去看世界,从而探索有哪些事是值得或需要转化成电影作品。他认为,这种好奇心对教书同样有帮助,尤其他在今年九月重返教职,回到大专院校任教电影课程,也会想到当年从文化研究课程所学的「教学法」。

 

回看岭大时期,小野悔恨当年读文化研究时不够用心。当年大学毕业后,20多岁时进修文化研究,对着有关文化研究大量的文章,同时又要拍电影,兼顾太多事情,他形容这段时间是「水肚不服」,甚至是「半放弃」状态。直到现在,他仍有保留文化研究的笔记和文章,希望日后有时间可以慢慢再读。

 

他谈到当年名师云集,阵容庞大,包括马国明、许宝强、叶荫聪、罗永生、许兆麟、梁旭明、戴锦华等教授及讲师,小野如数家珍地分享道。「当年报纸的专栏阵容非常热闹,我们的老师都会在那些专栏写作,我对岭南老师们很深印象的是,他们就是一群高度投入(engage)这个社会的学者,对我这一代人是有很深刻的示范作用。」

 

演员路向坚定

 

毕业后,小野执导过不少独立电影,近年将重心放在演员岗位上,以开放态度接受任何角色。几年前,新冠疫情重创各行各业,电影制作亦陷入停顿,他的工作量也大减,只有《叔.叔》和《年少日记》两部电影。

 

「过去多年,我的职业生涯都未曾在电影或电视活跃起来;即使我有参与其中,大家对我有印象,但我都不算真正活跃。我在疫情期间庆幸接拍了不少音乐影片(MV),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我很开心有机会参与不同媒介的演出,不论是电视、MV还是电影。」

 

《年少日记》上映后,小野开始检视过往的演出,发现自己真的很享受演戏,做演员的心也愈来愈坚定,希望日后多尝试不同题材的作品,不去局限自己,每个角色都是新尝试。

 

「早几年我凭《叔.叔》获提名『最佳男配角』时,被问到有甚么角色想试,我其实想试做年轻的爸爸,在《叔.叔》的角色虽然可算是一位年轻爸爸,但基于戏种,篇幅不多。我之前一直希望演年轻爸爸,是因为觉得我的人生已经过了那个(二字头,即20多岁)阶段;但在电影世界,我可以出演二字尾或三字头(即20岁末、30岁初)的角色,好好体验一番。」

 

说到挑战跟自己反差大的角色,他表示这想法与他以前做幕后时是背道而驰的。「以前做导演试镜时想找与角色相似的演员,但做演员就有些不同,有时可能做了10个角色都很相近,不论是质感还是设定,这对演员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演员需要靠不同角色去体验人生,才可看到自己的可能性(possibility)。」

[校友访谈]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男主角卢镇业(小野)的内心世界

鼓励后辈找到出路

 

修读电影系课程会涉猎到电影制作业不同岗位,包括灯光师、摄影师、导演、编剧、后制工作人员、音效师等,出路繁多。他认为,导演、摄影师、剪辑师这些比较「狭窄」的岗位需要特定技能,必须要真正喜欢工种才可以一直做下去。他鼓励有志投身电影业的年轻人趁着读书或毕业后一、两年,花时间去尝试,毕竟这个行业很难讲求经济回报,如无法享受其中,便会感到很痛苦。

 

他补充,读电影或创作相关的行业,出路较阔,藉以勉励投身创意工业的年轻人,要持续地提醒自己去找想做和适合自己的事。

「你以为你读了四年导演,就要一辈子做导演吗?当然不是。你只是读了四年,但你往后的工作生涯还有340年,你很有可能去做与此相关的事,而那件事可以有无限可能。」

 

平日出席活动时,小野偶尔会遇上读电影的年轻人,他会窝心地回应对方「片场见!」,相信可以带给对方正面鼓励和支持。

 

期望电影寻找「对」的人

 

小野在最近上映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年少日记》中,饰演中学班主任郑Sir,面对婚姻危机,同时又要拯救学生,戏中有很多内心戏,让他花了很多时间预备角色。

 

「一开始接到剧本时,已经很想『揽吓』郑Sir(角色),在开拍前已和郑Sir聊了好多遍,无形间我们交换自身的经歴,让对方认识自己。我很早已经感受到郑Sir的破碎,他受甚么事所影响,而这些影响其实是很复杂的,既有他童年的憾事这个憾事是在他九岁后已经没法面对,而他一直将憾事放在一旁,久而久之变成一个空壳。

 

「到中学他认识林雪儿(角色的妻子),这是他30多岁人生中一个很大的情感,跟这个人一起才感受到生存的温度,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他都一再错失这个人。还有他的工作,老师是一个需要热情、很用心处理很多事,但郑Sir这么破碎的人,很大部分时间根本力不从心,但却要展示自己是个很会关心同学的老师;他的无力感,让他无法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对话。」

 

他表示要进入角色时,必须感受到这些对自己重要的关系、事物,例如郑Sir的学生、妻子、往事。同样,戏后也需要好好逐一跟其多个关系、童年、前妻、学生道别,才能与角色切割。

 

强烈的沉重感是大多看毕《年少日记》的观众一致产生的情绪,电影期望可以寻找对的观众,也鼓励大家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关心其他人。「这几个月学生的轻生率突然变得外显,这部电影恰巧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应该去找需要找的观众,未必只是想轻生的人,可以是任何人,如家长、老师,或者是读书挺开心的同学。」

小野希望看完电影后,大家可以提高敏感度,能够更感受到自己及身边人的精神健康及需要,同行互勉。正如郑Sir于电影中所言:「我未必可以帮到你,但是我会陪着你。」

[校友访谈]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男主角卢镇业(小野)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