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和居住劳动:劏房照顾者家庭关系与精神健康调查

2024年4月30日

岭大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姗教授(右一)。

岭大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姗教授(右一)。

五一劳动节是表彰劳动者的节日,然而并非所有劳动的价值都能被觉察和肯定。长久以来, 无酬的家务劳动一直被忽视,即使近年照顾者议题渐渐受到公众关注,但社会对不同处境 的照顾者的生活和精神健康状况,认识并不全面;特别是居于劏房的照顾者的现况和需要所知尚少。有鉴于此,岭南大学(岭大)社会学及社会政策学系的黎苑姗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陈盈博士,及劏房支援连线展开合作,在 2023年10月至 2024年4月期间,透过问卷访问了317位居于劏房的照顾者,了解其精神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并分析住屋条件和空间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关系的影响。研究团队将分享是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并透过个案分析以阐述居住劳动的概念,以及这些劳动对照顾者的精神健康的影响,最后将作出数项政策建议。

 

一.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照顾者背景

在 317 名受访的居于不适切住房的照顾者当中,近九成为女性(89.6%),男性约占一成(10.4%);在年龄组别中,超过五成为40至49岁(52.9%),其次为30 至39 岁(33.9%)。子女数目方面,四成八照顾者有一位子女(48.2%),另有四成三有两名子女(43.9%),另分别有6.9%及 0.01%的受访者育有三名或四位子女;当中三成照顾者需要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包括自闭症患者。婚姻状况方面,超过五成受访者已婚(55%),离婚或分居的照顾者达33%,7%照顾者未婚,3%丧偶,2%处于同居关系。教育程度方面,近四成受访者最高学历为初中(41.7%),高中占35%,约一成半拥有专上教育学历,小学及以下程度占8.8%。

 

住屋类型方面,超过九成现居劏房(91.5%),4.1%居于天台屋,余下少数居于板间房、过渡性房屋或其他不适切住房。居住面积方面,超过五成受访者居于100至199平方尺单位(54.5%),近两成所住空间低于99平方尺,而居住面积中位数则为130平方尺,人均面积中位数为50 平方尺。每月租金方面,五成照顾者的租金达4,000至5,999元(50.2%),33.8%须付每月6,000至7,999元租金,7.6%受访者所支付租金达8,000元以上,只有不足一成租金低于4,000 元。这次调查中,受访者的租金占家庭入息比中位数达 四成。

 

每月收入方面,近四成受访者家庭收入介乎10,001至15,000元(37.9%),25.9%受访者收入为15,001至20,000元之间,超过两成受访者收入少于10,000 元,与2021年人口普查居于劏房住户的每月收入中位数15,310元相约1。反观每月开支,近五成支出达 10,001 至15,000 元,超过两成支出为 15,001 至 20,000 元(22.7%),近两成须支付4,000至10,000元(19.9%),近一成支出达 20,001至30,000元以上。在领取政府资助方面,近四成受访者有领取综援(38%),亦有四成有申领在职家庭津贴(38%),8%有领取伤残津贴,仍有少数在领取其他资助(6%)。

 

2.照顾劳动

照顾对象主要为子女(92%),其次为伴侣(25%)、父母(9%)及孙子女(2%)。照顾者平均照顾两位家人;在照顾原因方面,最主要五个原因为年幼(91%),其次为特殊学习困难/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自闭症(30%;当中有 4%被照顾者同时有自闭症及其他特殊学习困难),接续为自闭症(9%)、精神病/情绪病(7%)、年长身体机能衰退(5%)。照顾者主要为家人处理日常事务(85%)、为他/她安排活动(74%)、处理个人护理(72%)、处理情感需要(70%)、处理医疗需要 (66%)、经济支援(64%) 及协助做运动(34%)。

 

这次调查中,照顾者平均照顾年期为9.1年,超过七成独自提供照顾(73.8%);平日面对面照顾的平均时数为11.0小时,而周末的平均照顾时数更达17.6小时。当中,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 SEN)或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的平日平均照顾时数为11.2小时,而周末的照顾时数达17.8小时。超过九成的受访劏房照顾者平均每星期的照顾时数远较国际及政府标准所定的每周20至21小时为高。受访者每日家务平均时数为五小时,亦高于统计处在 2015 年提出的1.8小时。2

 

调查亦发现,需要协助处理医疗照顾、以及每日以4.5小时以上处理家务的照顾者,每周要提供高于45小时的照顾劳动的机会较一般照顾者分别高出5.7倍和1.6倍;而年纪较年长(0.9 倍)、较有照顾经验(0.9 倍),以及居于空气较流通的住宅(0.2 倍)的照顾者每周提供高强度照顾的风险则较少。

 

3.居所满意度

虽然受访者的租金偏高,但其居住满意度却偏低。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居所中没有足够空间(92.1%),亦有近六成认为空间很挤拥(58.4%);近八成半认为居所内空气不流通(85.2%),八成不满居所的温度(82.3%)、卫生(81.4%)和安全(81.4%),七成半不满意室内的照明(75.7%),64%不满噪音问题。

 

社区环境方面,近八成半不满意居民间的联系,仅约两成满意区内的休憩场所(22.1%) 及社区植物/公园比例(22.7%)。纵使如此,仍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对社区有归属感(32.2%),47%满意区内的公共设施,更有超过五成认为区内交通便利(54.3%)。

 

4.照顾者的精神健康

这次研究以照顾负担(caregiver burden),以及临床上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测量照顾者的精神健康。

 

根据照顾者负荷量表,有95%的照顾者在过去两星期内因为照顾而出现高负担的情况。在考虑受访者及被照顾者的社会经济背景后,研究人员发现需要安排日常活动,及每周照顾时数超过45小时的照顾者,他们的照顾负担风险会较一般照顾者分别高出7.6倍和4.1倍;而与家人经常融洽相处(0.5 倍)耿家人精神健康较佳(0.5 倍),以及认为收入足以应付开支(0.7 倍)的照顾者的负担则明显较轻。

 

根据病人健康问卷,亦有20.5%照顾者在过去两星期出现抑郁症状。是次研究发现,日常需要协助家人做运动,以及表示家庭烦恼曾影响工作的照顾者的抑郁风险会高2.0倍和1.2倍;但与此同时,表示有与社区的居民联系(0.08 倍)、自评为对子女有足够的关怀和照顾(0.8 倍),以及曾领取在职家庭津贴(0.5 倍)的照顾者的抑郁风险则明显较低,显示社区关系与经济援助对支援照顾尤其重要。

 

本研究亦透过焦虑程度问卷,发现有20.5%的照顾者出现焦虑症状。就照顾者的焦虑风险而言,毕业于小学或以下(3.5 倍)及日常需要协助家人做运动(2.1 倍)的照顾者面对更 高的焦虑风险,显示出较低学历以及提供贴身照顾的照顾者更需要支援。同住家人精神健 康较佳(0.6 倍),以及认为收入足以应付开支(0.8 倍)的照顾者的焦虑风险则明显较轻。


二. 深入访谈个案分析


黎苑姗博士在2021 年7 月起在葵涌、油麻地、旺角及观塘各区进行深入访谈和田野考察,走访50个居住在劏房的家庭,包括50位照顾者及22位青少年,发现不少劏房照顾者需要作出隐性的居住劳动以应对不适切住所的各种问题,这些劳动增加照顾和家务时数之余, 亦加重她们的身体和精神负担。

 

1.不适切住屋带来的居住劳动

居住劳动是家务劳动的一种,是应对不适切居住环境所作出的额外劳动。劳动者可以是个 人、家庭成员,但一般为家庭中的照顾者。居住劳动有别于一般家务劳动(例如买餸做饭、清洁、整理家居、洗衣服等),是因应着不同实际居住空间的缺陷而作出的弥补,令不适切住房变得可使用(functionable)及可居住(livable)。例如,没有煮食空间的劏房住户, 每次煮饭均需要搭建临时的煮食平台,饭后要立即收拾以腾出空间;房间太小需要在厕所内存放物品,每次使用厕所也要挪出物件再放回。另外,为避免家庭成员间因争夺空间而产生磨擦或妨碍对方的行动,照顾者需要安排各成员使用同一空间的次序,例如在只有一处接水位的劏房,照顾者煮食时家人便不能使用洗手间;房间太小无法一家人吃饭,因此须安排分开轮流进食。除此之外,照顾者亦需要运用劏房以外的空间满足日常家庭需要, 例如一些照顾者会在亲友的家里或社区中心煮饭和洗衣服,或每天接送孩子到亲人家里洗澡等。照顾者每天需要因应不适切居住环境而作出这些被忽视却又为个人带来折腾的居住劳动,以操持日常家务及满足家人的基本需要。

 

2.恶劣住屋环境阻碍照顾
不少劏房的不适切住屋环境令照顾者在照料时面对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障碍。由于家中没有足够的空间为受照顾者提供适切的照顾,阻碍了受照顾者学习或练习的进度。例如,在劏房的空间限制下,幼童没有地方可练习行走;身障者无法有足够的空间走动,或自由外出;狭窄的空间亦难以进行运动。再者,不适切环境亦令日常家务变得烦琐复杂,令受照顾者难以学习日常自理技能。

 

3.不适切居住空间加重照顾及居住劳动
住屋环境的缺陷加重照顾者的负担,一方面照顾者需要作出居住劳动以弥补各种住屋环境内的限制,另一方面亦要确保受照顾者免于恶劣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缺陷包括挤拥、漏水、空气污染、火险、虫患鼠患、噪音等。不适切的居住空间令本已沉重的照顾担子更加百上加斤。

 

4.缺乏个人空间 照顾者无处纾压
大多数受访照顾者表示在家中并没有专属于她们的个人空间,而多数劏房也没有房间或间隔,因此她们长期面对受照顾者并需要回应他们的需要,是故难以放松精神以纾缓崩紧的情绪和压力。以睡眠为例,儿童甚至青少年照顾者多与子女共睡一床,在睡觉时照顾者不时要起身看顾子女,影响其睡眠质素。

 

三. 劏房照顾者分享
现居于荃湾一个约100尺劏房的胡小姐,须全职照顾两个就读幼稚园及小学的子女。除了子女上学以外,一天当中16个小时都在照顾子女。胡小姐一家居住的劏房通风很差,空气不流通令小朋友经常生病,早前更因支气管炎及肠胃炎住院,医疗开支及小朋友的健康状况对她构成极大压力,经常影响睡眠及感到焦虑。

 

另一位居于葵涌一个约80尺劏房单位的照顾者Annie,多年来独自照顾就读中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女儿。由于家中空间狭窄,Annie和女儿需要共同使用同一窄小空间,不但女儿没地方温习,Annie也没空间煮食,不时引起磨擦。由于女儿有特殊教育需要,做功课的时间比一般学生更长,有时 Annie需要陪伴女儿做功课到凌晨,令她感到沉重的教养压力。

 

四. 政策建议


1.现金津贴恒常化 延续劏房照顾者的家居援助

是次研究发现劏房户的租金偏高,租收比更达四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往往增加劏房照顾者的压力。政府于2021年推行为期三年的「现金津贴试行计划」,有助减轻轮候公屋三年以上的劏房户的租金负担。政府亦刚宣布计划延长一年,我们建议计划应恒常化,帮助居民应付漫长轮候公屋时之生活困难。同时,应增加津贴金额,让劏房户能真正减轻经 济负担。此外,关爱基金于2020年推出为期两年的「为低收入劏房住户改善家居援助计划」,透过提供一笔过非现金资助的津贴,为居住于劏房的低收入住户进行简单家居改 善/维修、购买家俬及家用物品和灭虫灭虱服务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计划受惠家庭约两万多户,他们均表示计划能帮助他们改善家居环境,及认識更多社区服务和资源。然而,计划自2022年完结后政府却未有落实后续的安排,我们建议政府应延续是项计划,令劏房户的家居得到持续改善,从而减轻劏房照顾者处理日常家务及环境卫生的负担。

 

2.支援地区组织 以人际连系营造社区生活空间

政府在《2023 年施政报告》提出试行社区客厅计划,为劏房住户提供额外生活空间,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有社福机构及社区组织均建议,社区客厅可设于不同地区,令劏房住户可在15分钟以内步往,方便他们接触和使用社区资源。是次调查结果肯定了社区连系的重要性,但亦同时反映,对比起硬件配套,社区的人际连结对纾缓劏房照顾者的压力有更显著的作用。故此我们建议,除了设置新的旗舰式的支援中心外,政府亦应考虑资助一直深耕社区的地区支援团体和组织以拓展社区客厅服务,它们往往更了解当区劏房情况和住户需要,并拥有数以年计的支援经验,更重要是它们在住户间建立了强韧而亲密的系连,令社区空间得以凝聚人群。因此,在推广和设立社区客厅时,应以社会连结(social bond)为基础,建立一个具开放性、共享性、参与性及能互为照顾的生活空间。

 

3.最低标准须宜居 维护居住与照顾空间

是次调查中,大多数照顾者对其居住空间并不满意,超过八成不满其居所的空间大小空气流通、温度、卫生和安全程度。政府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将于今年8月向行政长官提交劏房标准建议,以取缔劣质劏房。我们认为标准除了要涵盖结构和消防安全等防止风险的原则外,更要达到宜居原则,例如有足够空间以供家庭成员使用及满足照顾需要;设有窗户或多于一个通风装置令空气流通;提供独立洗手间及固定的煮食平台以作基本设施等。

是次调查中,照顾者的居住面积中位数为130平方尺,人均面积中位数为50平方尺(4.6平方米),比2021年全港人均居所面积中位数172.2平方尺(16 平方米)及分间单位的人均居所面积中位数64.6平方尺(6.0 平方米)要低。政府在2021年发表的《香港 2030+》3 提出以提高人均居住空间至215至237平方尺(20至22平方米)为目标。针对私人房屋的最低面积,政府自2022年起规定所有于政府卖地计划和新修订地契/换地申请下的单位之最低面积为280平方尺(26平方米)4;在公营房屋方面,房委会亦将为2026/27年起落成的新建资助出售房屋单位设定不低于280平方尺(26平方米)的最低面积,而新落成的公屋单位,除一至二人单位外,面积亦不能少于226平方尺(21平方米)5。政府在制定劏房最低面积时,可参考现有标准,令「恰切居所」的定义与「适切居所」看齐。而我们必须强调,若标准定得太低,劏房住户,尤其是照顾者,将继续需要作出沉重的居住和照顾劳动及承受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

 

4.扩大照顾者定义 精准而全面地支援劏房照顾者需要

是次调查结果清楚显示空间限制如何令劏房照顾者在提供照顾时面对更多困难,需要同时肩负照顾和居住劳动的重担,为她们的精神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反映政府应加强支援。虽然《2023年施政报告》把照顾者津贴恒常化,然而津贴只提供予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但并不包括SEN儿童的照顾者,即使言语障碍、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及特殊学习困难已被纳入为残疾定义之中。是次调查中,近九成受访者是儿童照顾者,而当中约三成需要照顾SEN儿童和青少年;而超过九成的受访劏房照顾者平均每星期的照顾时数远较国际及政府标准为高,有较高风险受照顾负担影响日常生活;当中,为受照顾者安排活动及运动均为照顾者带来压力,甚至感到抑郁和焦虑。为减轻她们沉重的照顾负担,政府应考虑把儿童照顾者纳入照顾者的定义之中,并把照顾者津贴涵盖SEN儿童照顾者,及为照顾者提供税务减免、交通及医疗津贴,以纾缓她们的财政负担及精神压力。在分配简约公屋的单位时,亦应优先处理要照顾SEN子女与儿童的家庭,以更精准而全面地支援劏房照顾者的需要。

 

1. 政 府 统 计 处 (2023) : 《 主 题 性 报 告 : 居 于 分 间 楼 宇 单 位 人 士 》 , 2023 年 1 月 , 网 址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20113/att/B11201132021XXXXB0100.pdf。

2. 根据统计处在 2015 年发表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 56 号报告书》,15 岁及以上人士平均花 1.8 小时于
「无酬活动」(例如参与义务工作、照顾家人及做家务)。

3. 发展局及规划署(2021):《香港 2030+:跨越 2030 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2021  年 10 月,网址: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plus/TC/document/2030+_booklet.pdf。
4. 立法会(2022):《伦敦最低住屋面积的规管措施》,2022 年 3 月 24 日。
5. 香港房委会(2023) : 《 机 构计划 2023/24 年度 》 , 网址: 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mini- site/corporateplan2324/en/vi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