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与杰出学者访谈

陈曦教授

跨学科学院院长及
跨学科讲座教授

陈曦教授

岭南大学科学家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材料

 

岭南大学的研究学者正在开发先进的纳米多孔材料,用作从空气或中小型及移动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

 

香港岭南大学跨学科讲座教授陈曦教授说:「如果研究是基于社会、业界、国家或世界的需求来进行,那么它的影响力就会最大化。」

 

陈曦教授是一名材料科学家,他和同事们已经开创了一种简单、成熟的材料原型,用于从大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他说:「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减缓碳排放的速度,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必须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过高,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都带来严重后果。联合国将气候变化定性为跨国跨界的全球紧急事件,需要各学科的专家携手同心找出解决方案。

 

陈教授说:「在岭南大学,我们致力于开发先进材料,以应对多项重大挑战,其中一项最大的挑战就是气候变化。」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地球与环境工程学教授期间,陈教授和同事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变湿吸附纳米多孔材料,这种材料在周围环境干燥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潮湿时能释放二氧化碳。他说:「我们已经发表了近100篇有关这物料的技术论文。」他补充说,这项技术也是团队在中国西安建立了亚洲首家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工厂的基础。

 

利用这种材料捕集的二氧化碳有多种用途。农民可以把它作为水果和蔬菜增产的气肥,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和乡村振兴。建筑公司可以把它混入水泥和建筑材料中,通过矿化反应增强建材品质。它还可用于碱性固体废物处理。陈教授说:「我们也许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直接空气捕集为首的完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循环。」

 

在岭南大学,陈教授正进一步推进这项研究。他解释说:「过去,政府和社会只关注庞大的相对集中的碳排放设施,如发电厂和化工厂。」然而,分布式排放同样不可小觑。例如,在美国,汽车和飞机占碳排放总量的近 40%。此外,还有许多分布式、小型或移动排放源,传统的从集中排放源捕集碳的技术很难捕集它们。

 

为了应对碳减排这个重大问题,陈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发明了新的工业级材料和设备,它们更适合从空气或较小的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他说:「我们可以在有需要的地方就地捕集二氧化碳,从而将运输成本降至最低。」他补充说,香港的飞机、汽车和轮船交通繁忙,又没有大型传统工厂,因此是用作分布式的碳捕集与利用网络的「完美试验场」。

 

身兼跨学科学院院长的陈博士说,岭南大学也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想学府。他说:「岭南大学正与香港、大湾区和中国内地的多个机构进行合作。我们希望成为地区内创业和驱动新技术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