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高等教育與傑出學者訪談

陳曦教授

跨學科學院院長及
跨學科講座教授

陳曦教授

嶺南大學科學家開發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材料

 

嶺南大學的研究學者正在開發先進的納米多孔材料,用作從空氣或中小型及移動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

 

香港嶺南大學跨學科講座教授陳曦教授說:「如果研究是基於社會、業界、國家或世界的需求來進行,那麽它的影響力就會最大化。」

 

陳曦教授是一名材料科學家,他和同事們已經開創了一種簡單、成熟的材料原型,用於從大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他說:「作爲科學家和工程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減緩碳排放的速度,爲了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必須直接從空氣中捕集二氧化碳。」

 

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過高,導致全球氣溫升高,對生態繫統和人類都帶來嚴重後果。聯合國將氣候變化定性爲跨國跨界的全球緊急事件,需要各學科的專家攜手同心找出解決方案。

 

陳教授說:「在嶺南大學,我們致力於開發先進材料,以應對多項重大挑戰,其中一項最大的挑戰就是氣候變化。」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地球與環境工程學教授期間,陳教授和同事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變濕吸附納米多孔材料,這種材料在週圍環境幹燥時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潮濕時能釋放二氧化碳。他說:「我們已經發表了近100篇有關這物料的技術論文。」他補充說,這項技術也是團隊在中國西安建立了亞洲首家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工廠的基礎。

 

利用這種材料捕集的二氧化碳有多種用途。農民可以把它作爲水果和蔬菜增產的氣肥,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和鄉村振興。建築公司可以把它混入水泥和建築材料中,通過礦化反應增強建材品質。它還可用於堿性固體廢物處理。陳教授說:「我們也許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直接空氣捕集爲首的完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循環。」

 

在嶺南大學,陳教授正進一步推進這項研究。他解釋說:「過去,政府和社會只關注龐大的相對集中的碳排放設施,如發電廠和化工廠。」然而,分布式排放同樣不可小覷。例如,在美國,汽車和飛機佔碳排放總量的近 40%。此外,還有許多分布式、小型或移動排放源,傳統的從集中排放源捕集碳的技術很難捕集它們。

 

爲了應對碳減排這個重大問題,陳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明了新的工業級材料和設備,它們更適合從空氣或較小的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他說:「我們可以在有需要的地方就地捕集二氧化碳,從而將運輸成本降至最低。」他補充說,香港的飛機、汽車和輪船交通繁忙,又沒有大型傳統工廠,因此是用作分布式的碳捕集與利用網絡的「完美試驗場」。

 

身兼跨學科學院院長的陳博士說,嶺南大學也是開展進一步研究的理想學府。他說:「嶺南大學正與香港、大灣區和中國內地的多個機構進行合作。我們希望成爲地區內創業和驅動新技術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