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協辦博雅教育論壇 討論現實世界中的兩難問題

2023年2月24日

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合辦第三屆博雅教育論壇。

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和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合辦第三屆博雅教育論壇。

科技的應用在現今世界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動,以及判斷事物的重要性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不斷質疑某些在STEM主導的時代中被廣泛採用的假設,並考慮它們可能引致的後果。

 

嶺南大學研究生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合辦的第三屆博雅教育論壇就是要回應這項挑戰,並就相關的重要課題進行探討。

 

在2月10日舉行的論壇在線上線下彙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和北美的學者專家,與會人數超逾140人,討論的範疇包括高等教育的宗旨、「大學的靈魂」、以及在面對社會的巨大變化時,博雅教育和STEM的前景。

 

是次論壇最值得關注的是由香港大學的白傑瑞教授(Professor Gerard Postiglione)主持的「校長對話」環節。該環節重點討論了博雅教育的角色和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善用博雅教育去配合,而不是抗衡由STEM驅動的發展。

  

出席這一環節的講者包括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多倫多大學許美德教授(Professor Ruth Hayhoe)香港教育大學張炳良教授

 

許美德教授首先談到了中國的歷史傳統。她指出15世紀末的一些具影響力的思想家都視文科和理科是可以完全融合的科目,沒有任何區分。只是後來到了查爾斯·珀西·斯諾(C. P. Snow)提出的「兩種文化」理論才導致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產生文理之間的二分法。

 

然而,正如內地著名學者馬相伯在20世紀上半葉所提出,大學應該努力尋找方法,將中西學問的精萃結合起來,從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汲取養份,使學生擁有全面的知識,才能讓他們時刻處於有利位置。 

  

張炳良教授發言時指出西方傳統一直著重的連繫是從知識到思想和技能,然後付諸實踐,掌握做事的方法。 張教授說:「為什麼是『博雅教育』?因為廣義來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使一個人能夠開拓胸懷,因應他們的任何不足去汲取知識,或者說是自由自在地汲取知識。在我看來,如果你這樣看,所有的大學都有一個提供博雅教育的使命。」

   

他補充說,最初的博雅教育是包括對自然、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遠遠超出了今天比較狹窄的定義。除了這些方面,博雅教育還會期望學生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並會用時間精力去探索心靈的運作和不同的想法。

 

張教授說:「可惜的是,如今我們在談論文科時,好像[它們]是要與科學分開的,所以,我們現在必須為博雅教育平反。這就是歷史發展的有趣之處——博雅教育和STEM之間的錯誤二分法。」

 

他指出,現時談及新科學時代,並將創新和技術視為「救世主」是一種時尚。不過,類似的情況在上世紀的不同時期也曾出現,並有助於證明單靠科學進步永遠無法解決任何國家一系列的典型經濟和社會問題。

 

張教授說:「我們必須掌握STEM才不致於落後。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些領域我們必需要了解,並且好好掌握,以期讓人類有更好的生活。但歸根結底,STEM的目的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生活是否好了一些?」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入手,將STEM所代表的知識領域與博雅教育的整個概念重新整合起來。」

 

嶺南大學的鄭教授隨後提到當前勞動力市場對STEM學位畢業生需求甚殷,科技公司希望他們能夠幫助推動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智慧型機器和大數據等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未來產業。

 

「這就是我們今天身處的世界。」鄭教授說。「這種認為科技發展前景無限的願景深深吸引了行業領袖、教育家和政策倡議者的思維。」

 

不過,他解釋說,日本人在2017年首次提出、被稱為工業5.0的全面願景,不僅提出了通過機器人和智慧製造提高生產力的觀點,而且還注重滿足人類的需求和對整個社會的貢獻。「這是關於如何利用最新技術來為工人賦能,除了提高他們的生產力,還會改善社會福利,從而使其成為『有靈魂的自動化』。」鄭教授說。

這一願景現在正導致大家重新思考現代工作的不人道性,所指的是數字時代的壓力和即使在下班後也難以完全和工作分離。

 

歐盟國家現時的重點是轉向提高員工的才能、他們的工作滿意程度、可持續性和全面的人類發展。

 

鄭教授說: 「我相信高等教育界,特別是我們著重博雅教育的院校,應該歡迎工業5.0,其以人為本的基礎是要賦予勞動者權力,以及尊重人類的需要。這使博雅教育不僅僅是相關的,而且是必要的和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