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校長主持 QS「數碼創新」校長論壇

 

ENG | 繁體 | 简体

 

嶺南大學校長主持 QS「數碼創新」校長論壇

 

嶺南大學在最近的 QS 2024 中國高峰會議(QS China Summit 2024)上發揮領導作用 ,該峰會於4月17-18日在上海舉行,滙聚了眾多重要人物,一起探討當前重塑高等教育世界的關鍵問題和力量。

 

在爲期兩天的峰會中,與會代表重點探討了技術對課程內容和學習模式與日俱增的影響,以及在當下由數碼創新帶來急速轉變和發展的時代,高等院校如何可以協助中國成爲公認的全球領導者。

嶺南大學校長暨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

嶺南大學校長暨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

爲此,峰會邀請了嶺南大學校長暨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主持了一場高層次的校長論壇。秦教授是數據科學界的領軍學者。

 

其他主要講者包括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教授和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教授。

 

QS諮詢團隊資深顧問尉巍女士及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兼講座教授陳致教授也參與了討論。

 

校長論壇的主題是「 透過數碼創新培養中國高等教育的獨特性」,與會者就多個相關議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些議題或多或少地會在未來幾年對每一位學生、學者和大學行政人員的工作帶來重大的影響。

 

秦教授在發言時概述了他自2023年就任嶺南大學校長以來,如何在香港率先讓校內所有師生人員免費使用ChatGPT,並從2024/25學年起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列爲所有一年級本科生的核心課程。

 

課程內容涵蓋從基本概念到倫理考慮的方方面面,還教授實用技能,以便學生能夠充分善用該技術促進學習,同時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秦教授解釋了這些措施如何與嶺大的全人高等教育模式相結合,如何爲學生和畢業生提供必須具備的知識,使他們可以在數碼時代脫穎而出。

 

更廣泛地説,這些舉措的持續影響可望促進中國南部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並可為發展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教與學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援。

 

秦教授審視了世界各地的相關發展,他説:「數碼化確實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認知任務。 關於人工智能生成工具在大學階段的採用率,我的感覺是中國在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包括協助學生更快、更個性化地學習。 作爲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員,我們都看到,機遇來了,挑戰也來了,它們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教授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張東曉教授

張教授是一所仍然算是新的高等院校的校長,他指出,校內就人功智能在課程的角色,以及將於明年開始提供的本科生課程所需包括的學生技能有熱烈的討論。

 

一方面而言,人工智能提供了設計不同課程的機會,例如可以在實驗室進行由人工智能輔助的化學和物理實驗,也可以在計算機科學的範疇探索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

 

另一方面,假若有部分學生利用 Chatgpt提交作業,然後名列前茅,這就會出現破壞整個高等教育糸統的危機。

 

張教授説:「我們可能必須強制要求學生不要失去某些技能,例如在沒有人工智能的協助下也能書寫流暢。 一百年前,中國人用算盤算數,後來有了計算機,到現在,我們用手機計算。 我們已經失去了在頭腦中進行計算的能力。 如果人工智能只需用幾個關鍵詞就能生成一封電子郵件,那麼我們很快就會失去書寫能力。 這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教授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教授

呂教授強調,重要的是,數字化帶來的創新意味着包括土木工程、建築、交通和運輸在內的老牌學科必須與時俱進,迎接改變。   
 
他説:「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這樣做。 我們自2019年開始進行全校性的改革,要求每個學科都必須考慮如何在數碼化時代生存下去。」

 

呂教授說:「很多學者都比較守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這種轉型下,他們會有外界壓力,要求他們比學生更快地前進和進步,我認爲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QS諮詢團隊資深顧問尉巍女士

QS諮詢團隊資深顧問尉巍女士

尉魏女士認爲,值得注意的是,QS 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人工智能可以處理越來越多日常任務的世界裡,解決問題和創造能力便越趨被視爲關鍵的職場技能。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處理信息、進行數據分析,甚至推薦一些解決方案,但人類的創造力往往是導航和帶領人工智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所需的資産,」她説。

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兼講座教授陳致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兼講座教授陳致教授

作爲一名人文學者,陳教授指出,如今應對新趨勢和新技術極具挑戰性,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許多不同的事情。

 

例如,其中一個持續出現的問題是,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會計和翻譯等傳統大學學科能否繼續作爲獨立學科存在。 

 

陳教授説:「大學管理者確實需要思考當前的課程結構,並考慮跨學科的可能性。 在創新時代,我們必須緊跟潮流,否則就會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