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立教授一直希望透過教學使嶺大學生體會心理學的魅力及意義,活用所學知識。

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立教授一直希望透過教學使嶺大學生體會心理學的魅力及意義,活用所學知識。

「人人都會遇到困難。」身為發展心理學家,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林立教授坦言,自己照顧快將兩歲的兒子時也會感到壓力,更笑言「有時覺得教科書的知識是錯誤的。」她鼓勵大家「受困擾時不妨尋找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向家人、朋友甚或網友傾訴,只要尋求支持或幫助都是有益的;如覺得難以承受時,建議尋找專業協助,嶺大亦為同學提供不同輔導服務,不用感到害羞或羞恥。」

 

除了尋找社會支持外,林教授會看棟篤笑等視頻減壓放鬆。笑過之後,留下的是她對這種紓壓方式的思考。「我覺得棟篤笑表演者對人的行為、人性有獨到見解,是十分優秀的『人類心理學家』。透過自嘲等表演方法,他們用幽默和搞笑的方式去直面人生的苦難。」

 

林教授從小便對人的行為有較高敏感度,在高中時期觀察到身邊同學面對巨大學習壓力時的適應差異,有同學壓力爆煲情緒失控,也有同學樂觀積極地面對,這促使她在大學修讀心理學,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取得博士學位後,她致力於青少年發展、積極心理學、大學生領導力等範疇的研究。其中一項研究與青少年追求快樂和個人成長相關,除了獲研究資助局撥款外,她更獲得嶺大2022年研究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獎。

追求快樂和個人成長須並存

 

「追求快樂和個人成長分別屬自我照顧(self-care)及自我修養(self-cultivation),對幸福感都有積極作用,必須同時存在。前者如飲飲食食、煲劇打機等可令人放鬆且感受到愉悅。但這種愉快感受通常比較短暫。一個人如果依賴於這種愉快,就需要不停尋找,一旦這種愉快消失就會很不安;而在自我修養、追求個人卓越的過程中,或會經歷疲累、失望等消極情緒,但你能預期達成目標後所帶來的成就感和長遠快樂。」林教授認為,兩種模式各佔比率多寡是個人的選擇,但需明白到不同模式所帶來的結果。

 

「經歷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或高考後入讀大學,一年級同學多處於適應期,在尋找下一個人生重要目標的過程中或產生心理困擾。高年級同學則面對升學就業等人生抉擇,有機會出現壓力或焦慮情緒。此外,人際關係、感情等也是大學生普遍會面對的困擾。」

 

面對壓力時應如何應對?林教授建議大家可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與朋友逛街、看書、做瑜伽等皆可,但不鼓勵『一醉解千愁』等有損健康的方式。」

尋找意義助培養積極情緒

 

根據多年經驗及其他學者的研究,林教授表示尋找意義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意義感(sense of meaning)』會助你培養更積極的情緒及健康行為,遇到挫折時較少以不良的方式處理。」

 

「大家可以想多一步,向內推,便更容易找到持久的意義。例如有人問讀書有甚麽意義?假設是為了賺錢,那麽再思考内在原因——賺錢是為了甚麽?想帶父母去旅行,還是想去見識世界?如果你的意義較依賴於外在,例如希望惹人羡慕等,你就會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如果意義是比較内在的,狀態則會較為穩定。」

由嶺大同學設計的認知障礙症小冊子。

由嶺大同學設計的認知障礙症小冊子。

數碼時代下的心理學發展

 

在科技及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數碼時代,心理學該如何更進一步?林教授認為心理學與數碼科技必須結合,有助拓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以往上網這個詞的意思是有上有落,但時至今日已變成『有上無落』,幾乎24小時與網同在,所以希望心理學能幫助大家了解網上行為,從積極角度探討其好處。」

 

她直言不少心理學家積極運用數碼科技,以提升研究質量,「有人使用擴增實境(AR)製作實驗場景等,我則嘗試用應用程式記錄參加者的日常情緒或行為,收集更精確的數據。」

 

林教授一直希望透過教學使嶺大學生體會心理學的魅力及意義,活用所學知識,有利於人生發展。「在『積極老年學』課程中,我邀請同學們設計小冊子介紹積極老年化的知識,比如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心理行為症狀及應對方式,冀惠及社區長者和照顧者。」研究方面,她展望未來能把成果轉化為對大眾有用的建議,發揚嶺大「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校訓。

情緒健康五大錦囊:

1.    減壓方式最緊要啱自己


2.    尋找意義感,建立積極應對方式


3.    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唔使唔好意思


4.    受困擾時不妨與家人、朋友傾訴


5.    如覺得難以承受,主動尋找專業協助

情緒健康五大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