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辩论队扬威大专杯 队员分享成功秘诀

辩论界年度盛事「大专辩论赛2019」圆满落幕,岭南大学自2016年摘冠后,今年再度力压一众参赛院校,重夺失落两年的大专杯。

 

第24届岭南大学中文辩论队派出周祉芊(主辩、文化研究系三年级)、邓海铭(第一副辩、中文系四年级)、陈梓怀(第二副辩、中文系副学士课程二年级)及麦华麒(结辩、文化研究系二年级),迎战香港教育大学,就决赛辩题「#MeToo运动对推动社会公义利多於弊」展开连场激辩。

 

代表反方的岭大最终以1:4称霸,队员麦华麒更荣膺「最佳辩论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辩论除了要雄「辩」滔滔,也要以逻辑辨清真相、从多角度「论」述社会议题。我们特意走访四位辩论员,了解他们比赛的经验及心得。

 

岭大中辩校队有何特色?

邓:某些院校会安排恒常的密集式训练,不时找来师兄师姐重点培训现役队员,进行多场模拟辩论。而岭大中辩队的最大特色是「以战养战」;与其花时间彩排训练,不如直接出赛累积实战经验,再作赛后检讨。重温比赛片段时,就能观察各自在擂台上的弱点,互相提点并彼此互勉。

 

你们是如何备战的?

邓:搜集资料十分重要也最耗时。中文资料其实有限,我们需要参考外国资料,甚至是英文以外的材料。犹记得某次我负责寻找法国的案例,唯有利用网上翻译猜测法文意思。今年有次讨论「一次性塑胶」,我们就阅读了联合国环境署一份百多页的英文报告。

 

周:除了搜集资料外,我们也需要记录世界各地有关的方案、持分者的意见、权威学者的研究和近期学术报告等,然后辑录成一份完整资料方便队员阅览。

 

辩论比赛的决胜关键是甚么?

陈:我认为懂得运用资料是致胜关键。资料就如一堆砌图,需要透过我们的语言技巧拼砌起来。有些资料其实并非直接与辩题有关,但辅以比喻手法表达就事半功倍。曾有辩论员阐述行车速度时,比喻为婴儿爬行速度的若干倍,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麦:时间分配也是决胜因素之一。任何论点都必须以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论点和语言技巧从来都是相辅相成。赛时有限,要懂得在论点质素和阐述时间之间取舍。

 

当对手提出很强的论点时,你们会如何反驳?

陈:我们通常会事先构想对手可能会提出的论点,赛前准备好反驳的理据。副辩通常就会担当反驳的角色。

 

常见的反驳技巧有三种:第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以反问的方式夺回主导,要求对手正面回应相关提问。第二,在对手质疑的地方上加以解释。第三,「受身方法」:认同和理解对方的论点,然后换个身分思考,又或者用更宏观的角度超越对手的观点。这样对手的质疑就变得渺小,而这是近期於辩论界兴起的技巧。

 

麦:我们在这次有关#MeToo运动的辩题就运用了受身的技巧。对手谈到#MeToo运动能让受害者大胆讲出自己的经历,从而走出人生阴影。我们当时接受#MeToo运动能给予她们勇气站出来的优点,但同时以实例指出#MeToo运动未必能够帮助她们走出阴影,反而更有机会引起大众质疑他们存心作假、陷害他人。这样不是会令受害者变得更低落吗?

 

你认为好的辩论员须具备甚么特质?

邓:慎思明辨能力及耐性十分重要,同时也要锲而不舍,查证资料。网络上的文章质素良莠不齐,资料的真确性往往不可靠。

 

麦:我认为是自省能力,好的辩论员需要不时反思自己的长处及短处,自强不息。

 

陈:作为队长,我的著眼点反而是辩论队整体的特质。好的辩论队就要包罗不同特质的辩论员,简单来说就是「平衡」。由拥有不同特质的辩论员所归纳出来的论点,具有持平、不偏不倚的优势。

 

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甚么得著?

周:有时候,我需要代表违背自己个人立场的一方作出辩论。从中我学习到如何接受本身不认同的事物。在说服自己的同时,其实也在聆听、理解不同人士的声音及诉求,需要从多角度剖析真相。

 

邓:队员相处时少不免有磨擦,为立场和论点争持不下。这令我们学懂互相尊重,接受批评。

 

陈:我意识到一些议题根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问题只在乎观点与角度。一些社会争论正反映这点。

 

辩论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甚么?

麦: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名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辩论培养重逻辑、重真相的思维;见天地,辩论让人从多方面认识世界;见众生,辩论让我们接受社会不同声音。重点在於「见」,辩论使我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用心看见别人的小世界,一起建构属於大家的大世界。

 

「香港大专辩论赛」由香港电台及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合办,透过粤语辩论比赛鼓励青少年「冲出校园,关心社会」。

中文辩论队扬威大专杯 队员分享成功秘诀   中文辩论队扬威大专杯 队员分享成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