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大众科学项目 保育香港独有物种

作为一所博雅大学,岭大在教学方面,向来著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因此,岭大开设有关科学的核心课程,让学生增进科学知识及培养科学思维。校方规定,除文、史、哲科目外,本科学生亦需选修科学课程;同时,岭大亦会给予学生机会及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及社区进行有关项目的学习,使其在培养兴趣之余,亦能造福社会,为香港的保育工作出力。

 

「设立这些『大众科学』研究项目,有助学生拓阔知识领域。」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办事处主任兼科学教研组主任Mark McGinley教授说。他又解释道,「大众科学」又名「社区科学」或「公民科学」,是指那些由非专业人士和大众参与的科研活动,以简单的器材观察及记录大自然现象。

 

例如,McGinley有一组学生就曾参与研究青蛙的项目。「他们对『青蛙为何会叫』这个问题很感兴趣。」McGinley说。「学生们会在下午、黄昏及夜深时分到宿舍后方,聆听青蛙的叫声,同时记录当时的温度及湿度,并会在屯门天文台搜集其他数据,目的是查找青蛙鸣叫的主要原因。」

 

McGinley主力研究环境科学及生态学,他相信青蛙往往在雨后鸣叫。可是,对他而言,研究的结果并不是重点,学习的过程及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大众科学中并没有对与错的答案,最重要的是学生可在项目中增加知识;如同学能带出新意念、新角度,那就更理想了。科学教研组会从旁协助,及向他们解释主要的科学定律。我希望在未来两三年间,岭大能开展更多这类项目。」

 

McGinley的另一组学生,则进行雀鸟的研究,每天会在宿舍附近,记录雀鸟的数量及叫声。这类研究往往从「小规模」开始,但集腋成裘,随著时间及参加人数不断增加,就会得出显著的效果。

 

岭大现正试办「科学的过程」核心选修科,将在2019/20学年正式成为本科生共同核心课程的一部分,每学期将会有370至390名学生修读。到时,学生可参与的科学研习项目会更多和更有启发性。「不难想像,十年后,我们可收集到很多不同物种的数据。」McGinley说。

 

除教学外,McGinley与他的团队亦参与过不少服务研习项目。凭著「跨代生态学堂 – 两爬保育」的项目,McGinley及助理教授方健恩同获岭大卓越知识转移奖。

 

「我们希望能透过该项目,向学生、小童及长者介绍香港的两栖爬行动物。」是次为期四星期的项目於去年夏天举行,内容包括一系列讲座、夜行等活动,让参加者认识及接触两栖类动物在大自然的栖息地。

 

「很多香港年轻人对大自然缺乏认识。」方说。「参加者当中,不少是第一次远足或是在晚间远足,并得以目睹青蛙、蛇、蜥蜴等动物,这些体验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

 

长者的参与是项目的另一重点。於岭大长者学苑任教的方说,长者在学习时,有时比年轻人更富热情,间接激发年轻人追寻学习的乐趣。

 

「我主要研究动物及进化,特别是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包括青蛙、蛇、蜥蜴及檐蛇。」方说。「我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感兴趣。例如:在香港找到的一种青蛙,与在中国发现的品种究竟有何异同呢?通过比较二者的DNA,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相关性,而我们亦可逐步对那些香港独有的品种进行保育。」

 

方近期的研究项目是「建立香港两栖动物自然历史库以作保育及教育之用—卢文氏树蛙」,获政府的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批出高达110万港元的资助。

 

方认为,要保护香港多样化的生物,先要为本地的植物、昆虫及动物建立完整的自然历史库。他坦言一己之力有限,但仍会竭尽绵力,集中研究其强项,搜集本土的青蛙、檐蛇和其他两栖动物的样本。而建立资料库后,就要搜集每一物种的细胞样本,并进行DNA研究。

 

为何卢文氏树蛙会是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呢?不难理解,因为它是香港独有的品种。「当年政府兴建新机场的时候,在赤鱲角工地一带发现一大批卢文氏树蛙。当局甚至因而曾考虑搁置工程。」方说。「当然,他们最终选择继续工程,但决定把树蛙迁移到其他地区,例如嘉道理农场、八仙岭及大埔滘等地以进行保育。」

 

方的另一项目「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DNA Approaches to Study th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Endangered Hong Kong Turtles」(以DNA方法研究香港濒临绝种龟的生态及保育),获研究资助局拨款83万元为资助。

 

「研究龟既费时又疲累,因为你先要捉龟。」他解释道。「你要先花一整天远足并於山涧位置设置陷阱,然后第二天再折返看看有没有收获。由於捕获的机会率很低,这表示两天的功夫也就白废了。」

 

该项目的理论是:在水里收集龟的皮肤或其他组织,然后以DNA技术查探及分辨不同物种,如果找到它们的基因,即表示它们很有可能在附近栖息及出没;可是也有可能找到DNA,但该物种已不在该范围栖息。知道龟的栖息地,有助日后成功捕获龟只并对它们作研究;如有必要,当局亦可对有关山涧作出相应的保护及限制。

 

这方法亦用在方与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合作的项目中。项目除了研究在香港濒临绝种的金钱龟,也会与其他地区的龟类比较,例如中国、越南及老挝,同时会把技术推而广之,应用到科学搜证层面上,阻止非法捕猎行为。

 

「金钱龟在亚洲地区濒临绝种。在香港的野生环境,相信仍可找到它们的踪影。」方说。「同样地,我会以DNA及遗传学去了解不同地区的金钱龟,希望能把它们放生重回野生世界。」他补充说,放生计划将会和嘉道理农场及渔农自然护理署合作。

 

一旦科学家明白某种动物的特质,要追寻它们的来源也就水到渠成。故此,当技术成熟时,研究结果就能帮助海关及执法机构搜证及检控那些非法捕猎受管制龟只的罪犯。

 

除有关大自然生态的研究项目外,岭大的科学教研组亦关注香港的城市生活环境等议题。助理教授王沛欣研究的是「香港寺庙烧香与污染的问题」。王指出,一支香在燃烧时所释出的有害物质是普通香烟 (视乎品牌) 的5至10倍。「试想,黄大仙寺庙对其周遭环境 - 主要是公共房屋 - 的影响,确实令人关注。」王说。「可是这类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在香港仍处於起步阶段。」

 

该研究为期两年,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50万元,将分两阶段进行。「我先尝试将庙宇产生的污染物,与道路上产生的污染物区分。」她说。「在第二阶段,我会分析两者一并对人的健康有何影响。」

 

过去,王亦曾从事有关都市气候及污染的研究。她擅於利用地理资讯系统及电子地图作教学及研究。「生活中有约九成的问题,都与『位置』有关。」她说。「市场学学生想对尖沙咀的咖啡店进行分析,她需要的正是所有的咖啡店的位置。最后,她利用地图,完成了位置和相关议题例如创业的研究。」

 

McGinley补充说,正因为岭大没有自然科学本科,团队就能在极具弹性的范围内设计课程,教授学生最感兴趣或对社会产生最大影响力的知识及学科。「我和学生讨论的,往往是我极感兴趣而又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studies

Mark McGinley教授                   王沛欣教授                                  方健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