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助視障人士 造福社會

談及社會服務,不少人都會想起做義工、探訪老人院等關愛行動。不過,嶺大兩位修讀社會科學的同學譚皓元及潘展宏卻以「推銷員」的身份為弱勢社群服務,運用自身做社會服務的經驗及人脈關係,推銷一系列為視障人士而設的iSee手機應用程式,其參與的團隊更在「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中贏得冠軍,得到30萬港元的營運資金,讓公司得以繼續在社會服務方面行更遠的路。

 

跟譚皓元及潘展宏傾談,二人一開始不約而同表明自己其實不懂得編寫手機應用程式。譚皓元及潘展宏認識iSee Mobile Apps創辦人,對方表示只懂寫程式,而他們二人有的是社會服務的經驗及人際網絡,便造就了今次的合作,由他們兩人負責團隊的業務發展及客戶關係。更令人興奮的,是最近團隊能在雲雲高手中勝出了「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得到一筆可觀的營運資金,讓業務得以繼續擴展。

 

iSee是一支本土年青團隊,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手機應用程式iMenu、iMoney和iNews,讓視障人士也能辨認到餐廳的餐牌、紙幣,甚至能閱讀新聞。視障人士因為其身體的缺憾,在生活上面對各種不便,生活圈子往往受到限制,很難融入社會。iSee的創辦理念就是透過科技打破社會隔膜,讓視障人士得以與社會連繫,改善生活質素。譚皓元及潘展宏坦言,當初加入iSee團隊主因是十分欣賞及認同其理念,認為iSee系列程式確能幫助視障人士改善生活,便奮力把這好工具推銷出去,幸而他們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愈來愈多商戶或團體願意跟他們合作。

 

譚皓元形容,成功背後卻是有血有汗:「最初程式沒有人認識,要挨家挨戶的逐間餐廳去商討合作。另外也要找慈善團體合作,傾談很多細則,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他表示,家裡經濟環境不太好,自小生活的社區也多是弱勢社群,讓他更能明白這群人的需要,故此向商戶推銷時也格外落力。

 

自身的經歷讓譚皓元自小已對社會服務的工作很感興趣,中學時期更自費參加台灣的社企考察,希望認識不同地方的社會工作,加上升讀嶺大時能選修到自己心儀的社會科學,更奠定了他將來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決心。

 

跟譚皓元不同的是,潘展宏加入嶺大前從沒有社會服務經驗。不過自加入嶺大後,便受到同學之間的氣氛所感染:「嶺大的服務研習真的改變我很多,學校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機會讓我去服務社會,加上整個同學的圈子已形成一個很濃厚的社會服務氣氛,基本上你想參加什麼服務都有。」潘展宏第一次做義工,便是跟師兄師姐替一個團體到街市收取檔主賣剩的蔬菜,再轉贈予基層的公公婆婆,讓他真實感覺自己能幫到人,因而更有動力投入社會服務。

 

此後,潘展宏積極參與學校的服務研習活動,曾幫助學校舉辦不同的講座,邀請團體分享,也曾到過社企實習,深入認識實際運作。這些點點滴滴累積到的經驗及人際網絡,讓他今次能在iSee團隊中發揮到實際作用。他指,今次iSee之所以能在眾多團隊中勝出,實在有賴團隊成員各展所長:「比賽中其他團隊的程式其實理念都很好,所以我們最初覺得iSee要突圍相當困難。但iSee的強項是實用,能切實幫到視障人士,加上我們寫程式的隊友專注發展及改善科技上的難題,我跟譚皓元則專注爭取不同的社會人士認同及合作,充分發揮團隊通力合作的效益。」

 

今次初嘗成功的滋味,更肯定了潘展宏一直希望在社區服務的決心。他希望畢業後的工作能對社會發揮到作用,能指出社會福利的限制及盲點,讓社會資源確切地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iSEE  iSEE